紀時腦海中瞬間閃過自己的高中、大學乃至畢業后的人生,他從父母那里汲取到的愛實在太多太多,他只要不摻虛假地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能寫的話其實有很多很多。
紀時心里已經有了大概的想法,這才重新把試卷翻到第一面,開始做第一道題。
紀時做題的時候是很細心的,尤其是文科的科目,他做題的時候比理科還要細心,因為他覺得文科處處是坑,錯別字,拼音,理解題一不注意就很容易進溝里去。
當然,更重要的點是,文科的選擇題排除起來很麻煩,每道題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分,但拿不到分又很可惜。
一張160分的試卷,每一題的分值都不低,對比之下,大概只有默寫題的分值才是最低的,一道題就1分,所以有時候寫不出來大家也覺得無所謂,反正就1分。
紀時這次考試還和上次一樣,照樣從古詩詞鑒賞這里開始卡。
這次考的鑒賞古詩詞是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邊塞詩向來屬于詩詞鑒賞里的熱門,因為詩人的情感容易理解,古詩詞鑒賞一般也不會選那些太偏的詩詞,基本都是學生時代有所了解的詩人。
紀時思考的時間長,寫字的速度倒是不慢,他做題的時候視線往兩側偏了偏,發現自己左右兩邊的學生都翻到下一頁了。
他恐怕是這個考場里答題最慢的那個。
紀時看了眼墻上的鐘,時間還夠。
他并不喜歡在語文考試留太多時間,寫完作文還剩5分鐘是最好的狀態,因為語文讓他覺得糾結的部分基本是在閱讀理解和詩詞鑒賞這兩塊,要寫的字數又多又長,哪怕留的時間夠,他也沒法輕易動這兩部分,至少他想拿足卷面分。
其他部分也沒什么可檢查的,剩下的時間越多越煎熬。
數學和英語要好一些,改起來也容易,數學卷子是沒有卷面分這個概念的,一道題寫到最后全盤推翻的大有人在。
這次閱讀理解題還是一道散文,比上次還夸張,因為這居然是一篇寫景的散文,用詞和說明文有些接近,作者極力描寫一座山是多么的綠,多么的陡峭,溪水是多么的清澈,他是多么的愛。
紀時“呵。”
不好意思,這個風景區他去過,真沒這作者說的那么好。
第一問是,作者分別從哪幾個角度描述這處風景的
紀時只能把文段里的關鍵句子找出來,看卷子上留的空白,留了三道杠,只能寫三行,他把要寫的內容縮了縮,按編號往卷子上抄。
閱讀理解從某種程度上說萬變不離其宗,作者表達的情感必然是要體現的。
紀時雖然覺得煎熬,但他畢竟練過不少題了,寫著寫著也就習慣了。
最后一個小時,紀時的視線完全停留在作文上以愛之名。
這個名字聽起來更像是表達父母以愛之名囚禁子女,讓子女隨他們意愿行事、成為他們操縱的木偶的主題,這種情形確實是普遍存在,但紀時想寫的內容卻是反其道而行之。
他寫的是自己的人生經歷,只不過省略了一些細節的內容,別人也不可能猜出他寫的是自己。
寫自己真情實感的東西就不需要憋字數了,紀時寫得很順,甚至覺得試卷上800個字的格子不太夠寫,不過語文的字數要求向來是不少于800字,超出一點字數也沒什么關系。
他估摸著,這篇作文寫出來會有兩個結果,一是完全背離了出卷人想表達的主題,超低分,另一種就是能拿一個高分。
紀時以自身的經驗看,語文考試結束之后,作文是屬于可以大概判斷出結果的范疇,題目符不符合規范,內容有沒有偏題,表達上情感夠不夠,其實只要四平八穩不出格,基礎分基本也就拿到了。
畢竟高考語文的目的也不是培養出大文學家,多數學生還是要給足基礎分的。
至少在紀時高考那一年,在數學平均分據說只有70多的情況下,他周圍語文分數低于100的也是少數,退一步說,就算高考語文只考了90多分,那也是及格線以上的分數。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