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幾道題目都出得中規中矩,和紀時平時做的練習題相當,默寫題他把前面7道都寫完了,把那道“流水不腐”留在那里,戶樞不他糾結了半天,還是沒把那個字想起來。
他們小時候考默寫題經常裝模作樣把不會的字寫得特別朦朧,用潦草掩蓋自己其實根本不會寫這個字的現實,可惜老師們一個個火眼金睛,不管他們把字寫得多像蚯蚓,那個錯了的字還是會被老師圈出來。
接下來就是古詩詞和閱讀理解了。
文言文這次出得比較廣,用的是蒲松齡聊齋志異的片段,當然,難度也不大,紀時把答案寫在橫線上,感覺自己答得應該還不錯。
古詩詞出的是唐代詩人盧照鄰的一首詩,他的詩平時紀時他們接觸不多,反而是同為初唐四杰的王勃和駱賓王的詩詞經常要背。
誰沒被滕王閣序折磨過誰沒有寫過至少十遍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誰小時候沒像傻子一樣被家長叫出來背鵝鵝鵝
駱賓王的專利在n年之后還被恒源祥盜用了,誰在大過年的時候沒被折磨過
簡直痛苦面具。
紀時知道,考場上自己的思維不該這么發散,所以他收了收心,繼續看古詩詞,他很難像黃雅瓊一樣看到題目就知道該怎么答,也很難答得又全面又漂亮,做這種題的時候紀時覺得自己挺僵硬的,內容答得有些干巴,不過基本該答的點他還是答到了的。
閱讀理解題這次偏記敘文的性質,題目出得也對他們比較友好,紀時難得一次把題目后面的橫線全部答滿,以前他都能空出好多。
最重要的是,等閱讀理解做完了,紀時發現,自己居然留了整整75分鐘給作文
他以前答題答得很慢,每次寫作文都像是在沖刺,他甚至嘲笑自己,讀題仔細得好像自己能考150,一看試卷120。
上次的語文之所以能考高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文,但這次的作文恰恰屬于他這種不會發現美的人最不擅長的,怎么說呢紀時感覺自己屬于比較粗枝大葉的性格,不夠細膩,但作文要求寫的東西都太細膩了。
他估計自己這次語文不會太高。
倒不是說覺得自己會考個低分,而是他感覺這次的語文卷子出得太友好了,可能最后會出一大堆高分,大家分數都高的話,他這種水平一般的也不可能有什么優勢。
看來老師們是想打個大棒再給顆甜棗,上次月考把他們的信心全消耗沒了,這次再來樹立一下信心。
紀時寫作文的時候腦子里不免又冒出了曾泰然,他倒想看看曾泰然這次會怎么編。
雖然他這么說曾泰然,其實自己潛意識里也在蹭上次考試的光,他照舊寫了自己家,寫自己曾經嫌棄地里種的玉米,非吃外面賣的兩塊錢一根的玉米的事情,等一篇作文洋洋灑灑800字寫完,紀時一邊揉著手指一邊唾棄自己。
下次一定要寫一篇辭藻華麗的絕世佳作,震翻所有改卷老師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