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外婆家的菜和二姑家的差別不大,唯獨舅媽做的鹵雞爪很好吃,是甜辣口的,比店里賣的更好吃,粘粘糯糯的,能把人嘴巴粘住的感覺。
紀時不太經常去外婆家,上學的時候少,成年之后就更少了,主要是外婆家附近沒有和他同齡的小伙伴,舅舅家兩個小孩都太小了,和他完全沒有共同話題。
吃過飯之后,外公外婆又開始給紀媽大包小包裝東西,家里的雞下的蛋他們也分了好多給紀媽,主要留給紀時上學吃,他們家人都覺得外面賣的雞蛋不好吃,還是家里養的雞下的蛋最好,外婆還給他們拎了一罐海蜇皮,這是之前姨父給的,紀時家那份已經帶到學校去吃完了,外婆又把他們的那份讓出來了。
這也是外公外婆的慣例,他們覺得紀媽過得太辛苦了,總忍不住心疼她。
其實這些東西基本都進了紀時肚子里。
不過外公外婆也很疼紀時,紀時小時候去外婆家,每次外婆都給他打蛋茶,用白糖水煮荷包蛋,在以前的農村,這是貴客才有的禮遇,現在人家接待人都很少煮這個了,不過外公外婆還是老傳統,把最好的給孩子吃。
一般打蛋茶還伴著泡馓子和泡馃子,馓子干吃和泡著吃都好吃,馃子更硬一些,以前過年都是成袋成袋往家搬,現在沒什么人做了,賣的也少了,不過超市里還有,馃子上裹著一層糖衣,香甜口的,很好吃。
上班之后,紀時可能一年只去一次外婆家,基本是大年初二的時候,但不管他多大年紀,也不管他去得早晚,外公外婆都會給他包紅包。
所以紀時未來雖然有很多遺憾,但因為家庭的原因,他成長成了一個很平和的人,不尖銳,也不太會抱怨,為數不多的棱角也被生活打磨平了。
紀媽和外婆她們忙的時候,紀時就蹲在灶膛前面聽3,灶膛燒的是玉米棒,它比干麥草燒的時間更久,也更保溫,冬天蹲在這里最暖和,灶膛下面出灰的地方鉆著外婆家的貓,只沖紀時露出一個屁股。
冬天冷,不止人怕冷,貓也怕,廚房里的灶膛是貓冬天喜歡待的地方之一,雖然不管啥顏色的美貓一進去就變成灰撲撲的一團,可貓就樂意在里頭待著,它不care,它不要美麗。
唯一的不足之處是灶膛前面是一個泡沫凳,從一塊泡沫上割下來的,坐著坐著就壓扁變圓了,但是分量輕,不怕摔,外面有什么事一下子就能沖出去。
紀時的3又加了幾首新歌,他最近比較喜歡聽五月天的夜訪吸血鬼,還有部電影也叫這個名字,他也有幾首常聽的英文歌,都是歐美的男孩組合,感覺這些歌都挺顯年輕,他不喜歡那種纏纏綿綿的歌,也不愛看美劇,一是他不認臉,二是那些人天天亂七八糟的,紀時覺得看他們純屬浪費時間。
聽著聽著,他又把腳踩到了灶膛上,里面火還在燒,外婆怕他冷,又丟了幾個玉米棒進去,從這個角度看的話,他的腿離貓咪腦袋就很近了。
貓默默抬起頭看了他一眼,又縮回去了。
和紀時家沒貓沒狗不同,紀時外婆家有貓有狗,而且都是那種丑得很有特色的貓狗,狗長得像拖把,紀時見過它不少次,但是從來沒有看到過它的眼睛,貓的話就是典型的奶牛貓,但是黑白毛色分布不夠出眾,讓它有種媒婆的氣質。
聽完歌,紀時又去聽新聞了,都是講外國發生的事情的新聞,他這次下了一篇聽力,說一對年輕男女在表哥的幫助下私奔,后來回去以為沒事了,結果被家族把三個人吊在樹上,那啥割了,那是他第一次知道nita這個單詞。
不該學的。
不過聽聽新聞還是挺有意思的,主要是能培養語感,紀時還嘗試過聽歌學英語,但他后來發現,他朗讀課文就是那種一板一眼的風格,雖說不算很中式的發音,但是他基本跟不上外國人的語速,特別是唱歌的時候,就聽那些外國人舌頭在那繞啊繞一句歌唱完了,他氣都喘不過來。
差不多一直等到晚上9點,外婆和紀媽說完悄悄話,他們一家人才動身回家,紀爸在舅舅房里看電視,聊最近農產品的價格,今天還有元旦晚會,不過紀時沒看,今年年初最重要的事情大概就是上海世博會,這是國內第一次舉辦世界博覽會,世博會的建筑也特別漂亮,紀時還挺想去的。
他們老師也猜今年語文或者英語的命題會不會涉及到世博會,當然,世博會是在海市舉辦的,如果是在蘇省,那是一定會考到的。
蘇省的大型活動恐怕還得是幾年后的青奧會,具體比賽成績什么的沒人記得了,但是二胡卵子作為吉祥物卻絲毫不遜色于京市的福娃們,在國內吉祥物界有著頂流的待遇。
外婆一直勸紀時在她家住,她知道紀爸紀媽不會留下來,所以每次都只勸紀時,不過紀時成年后基本就很少在外公外婆家住了,也不好住,外婆家一共6口人,房間比紀時家擠多了。
“時時下次早點來玩啊,你一個人來,不要跟你爸媽一起來。”外婆抱怨道,“他們哪有空帶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