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紀時下車之前沒提前給紀爸打電話,下車走了一會,他估計這會田里挺忙,干脆就從十字路口往西走十字路口往東就是他們初中,往南再拐一點就是小學,這條路他不知道走過多少遍了。
初中的時候周五放假他媽經常忘了去接他,紀時都是騎自行車回家,再小一點還騎不了車的時候,他自己能從天亮走到天黑,除了有點怕狗之外其他還好。
反正遇到熟悉的鄰居會帶他回家,而且這一路上都是本鄉本土的人,他媽和他爸也不怕他丟了。
現在也是一樣,除了有些曬之外其他還好,說起來,高中之后,他就沒怎么走過這條路了。
從東往西,先是鎮上的服裝店,他們本鎮人又勤快又省,服裝店基本做一家倒一家,還在堅持的只有做了幾十年生意的本地人,房子是自己的,不怕虧本,也有固定的進貨渠道,能扛得住大媽們一次比一次狠的還價。
然后是超市、醫院、電影院和浴場,最后是鎮政府,這個時候他們鎮還沒和隔壁鎮合并,廣播站和政府里還都有人,不像之后那么冷清,但是電影院確實破敗得不行了,上面長滿了雜草,以前負責放電影的夫妻倆家就住在影院里頭,現在應該是搬了,電影院就更沒人管了。
回家的路其實不長,也就三四里路,不過紀時小時候就覺得這條路特別特別漫長,他有陣子特別懶,連自行車都不想騎,就覺得這條路特別長。
他小時候最大的心愿就是家能住在學校旁邊,最羨慕的職業是在學校附近開小賣部的,又能買文具又有零食吃。
再往西就是隔壁村了,他們一個村都挺大的,下面分了不少小組,紀時身上背的東西少,他走著走著就開始跑,跑跑停停再跑,其實這一片住了不少他的小學同學和初中同學,也有老師家在這一邊,以前他坐他媽的自行車總要和他媽指,這是誰家,那又是誰家,可畢業幾年之后他媽提起他某個初中同學,他連人家名字和長相全想不起來了。
過了橋,再走上一段不短的路,紀時路過了鄒勇和周婷璐家門口,周婷璐她爺爺在門口擇菜,看到紀時沖他一笑∶"時時,你爸沒去帶你啊"
"我沒讓他們帶。"
紀時跑得有些熱了,干脆把書包提在手上,背上就稍微舒服了些,經過村口,再繞個彎,就到他們家附近了。
村口是現在的村委會,也是紀時小時候幼兒園的所在地,他們村委會現在還破破爛爛的,不過好歹還保留著原來的建制,再過幾年,等他們村好不容易有錢重建了新的更氣派的村委會,結果沒過多久就被和一個更大的村合并了,村名也改成人家的,關鍵那個村離他們還不近,距離挺遠的,主要的干部也是別的村的。
紀爸就嘀咕過幾次,每次紀時回來他就指著村委會的標志牌念叨,頗有點保守主義的意思。
主要是他們鎮已經被合并過一次了,村子又被合并了,按他們那邊人的想法,怎么也應該自己并了別人,偏偏回回都是被別人并。
老百姓也是很有自尊心的。
紀時到了家,他爸他媽果然還在田里忙,家門口曬了不少糧,靠窗戶的臺階上掛著上午洗的衣服,但溫度高,已經差不多全干了。
這個點回家基本是見不著人的,家家戶戶都在田里忙,紀時家大屋的門也鎖上了,不過廚房沒鎖,他搬了張小凳出來,去看揚子晚報上的題和答案。
題還沒看上幾道,他手就黑平平的了。
他們這邊的揚子晚報印刷起來都挺黑的,有種說法是揚子晚報在蘇省各地的印刷由各地負責,他們這一片的印刷插,油墨味道重,有毒,又說蘇南的油墨干凈,摸起來手不黑。
具體到底怎么樣紀時也沒法驗證,但他們對待蘇南的態度就是一旦自己家哪里不好或者要求得不到滿足,那就是看看人家蘇南怎樣怎樣,可一旦到了網上,那就是蘇南有什么了不起,海市的小弟等等等等。
大家自我傷害,也互相傷害。
紀時主要是看數學題,數學畢竟是第一天考的,具體自己究竟是不是這個答案紀時也記不清了,他只是大概看看,看大題的思路是不是和他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