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楠不喜歡放長假,因為長假就代表著必須回家,尤其是寒假這種涵蓋新年這個傳統節日,無法用實習、實踐、兼職等理由逃避的假期。
小時候,路楠曾有一段時間住在阿婆家,那大概是她最快樂的童年時光了。
她不喜歡長假的情緒并不是她父母離異之后才產生的,而是一直都存在,只是程度有強弱罷了。
即便在她父母婚變之前,母親極強的控制欲、父親平時不參與管教但一旦有事就讓她寫檢討的行為無論哪一種,都讓她覺得無比壓抑。
因為沒有幾個家庭像他們家這樣的。
她打聽過,同學朋友們如果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一般都是沒收零花錢,最多就是被罰抄錯題等等,根本沒有人除了訂正錯題、做同類型的題目三題以上之外,還要寫檢討分析原因、承認自己開小差上課不認真聽講等錯誤。
最可怕的是,她的母親是一個極其矛盾的人。
路楠小時候過過幾年苦日子,不過上小學之后家中經濟條件就不錯了,小學三年級學校開設了微機課,黃女士第二天就給她買了電腦,足可見路楠的物質生活與匱乏二字完全不沾邊;還有路楠喜歡居住條件改善之后,她有整整一個房間的書柜,里頭是她從小到大的課外讀物這些,大概是當時大部分小學生夢寐以求的吧
這方面路楠一直都很富有。
與之相對的,從小學到高中,路楠去同學家玩的次數不超過三次,而邀請同學來家中做客的次數只有一次,就那一次,來的女孩子寫完作業,沒敢留在她家吃飯、看動畫片就跑了。
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你同學來家里玩,我還要花時間招待她們,很麻煩、兩三個人聚在一起寫作業會開小差、不要和成績不好、不聽話的人玩
路母沒有將這些話說出口,但是小小的路楠能從母親的神色中讀懂。
可是學生時代的友情不就是在課間、放學后、節假日一點一點增進的么
因此,路楠和同學的交往永遠只能止步于學校內。
小學初中,她一直沒有玩得特別好的閨蜜,高中住校后認識的邱萱除外。
長大的后路楠后來回想起這些事情,忽而覺得這是父母對她展示家長權威的一種方式,也可以叫做精神控制。
在家庭中常常被否定并且不被允許做出失態、失禮的行為、但在學校卻莫名因為成績和長相都出眾而如魚得水這讓路楠的性格呈現出兩個極端,在家和在校判若兩人。
放假前,路楠收拾好行李。
中集發的大禮包她叫了快遞發回家里,并且去商場給家人買了禮物。
買禮物的時候,路楠心中的激動蓋過了忐忑。
明知道無論買什么價值的禮物,大概都會被母親定性為浪費錢,可是她依舊想要試一試。
在路楠看來,她已經是大公司的實習生了,熬過實習期,正式開始拿工資,就可以實現經濟獨立。
那時候,她面對父母,應當能夠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了吧
事實證明,路楠還是太天真。
她快遞寄回家的禮包比她早一天到家,路母在電話里抱怨過一通之后,當著路楠和路楠阿婆的面,又挑挑揀揀地說“這些東西你們又不吃,寄回來的錢都要比東西值錢了。”
阿婆嗷喲了一聲“楠楠和楊楊不吃這些,那不還是你吃”
“還有這個什么啦珍珠項鏈真的假的”路母翻來覆去看了看,“你不要是被騙了哦”
“商場買的,有小票。”路楠小聲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