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分鐘后。
人員齊備,此時也到了上班的時間。
“放大平臺”實驗室。
白瀟穿好實驗服,跟著趙聽然一起,來到了潔凈間的超凈工作臺前。
現在她們要進行的是微生物的“基因轉化”工作。所謂轉化,就是將外部的基因轉入到微生物的體內,使之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工程細胞。
“微生物的轉化需要用到由一室構建完成的帶有‘目的基因’的質粒,同時也需要作為接受體的宿主細胞,這類宿主細胞,我們稱之為‘感受態細胞’。”
一邊向白瀟講解著何為“感受態細胞”,趙聽然從不同地方拿出了兩枚鑰匙,然后帶著白瀟來到一臺大型的超低溫冰箱前。
“這是-80℃的冰箱,里面凍存有預先制備好的感受態細胞。”
趙聽然朝白瀟笑了笑,用鑰匙將冰箱的粗壯門鎖打開了,爾后隨著一陣白色煙霧如瀑布般垂落下來,一股冷氣迎面而來。她帶上隔熱手套,動作敏捷地從一個小槽中取出了一個大約只有小指頭大小的小小管子。
快速地將“管子”放入白瀟預先準備好的碎冰中,然后將冰箱閉合,兩人再次回到超凈工作臺前。
“接下來由你來操作,用移液器吸取十微升左右的‘目的基因’,直接注入到感受態細胞中去就可以了。之后放置在冰上靜置三十分鐘,等待基因吸附,再在42℃環境下進行熱擊,就可以將基因導入細胞內。”
工作流程其實并不復雜,趙聽然簡略說了一遍,然后又將每個步驟為何要這樣操作的原理都跟白瀟講了一遍。雖然這些流程在學校里都曾學過,但經趙聽然這么一講,白瀟頓時豁然開朗,以前覺得模糊的地方一下子清楚了。
一板一眼照著趙聽然的說明操作。白瀟的操作手法一看就是經過專業的訓練,讓趙欣然看了頻頻點頭,旋即流露出淡淡的笑容。
其實事后白瀟才知道,紙上學來終覺淺,學校里交的這套手法的確是標準的手法,但運用在實際操作中就顯得有些刻意做作了。
真正的老油條,或者老司機,往往是“基于常規,而超越常規”的,只有實驗做得多了才會知道,教科書里所說的注意事項,多半都是廢話,是為了養成實驗人員的良好工作習慣而著重突出的。而在真正的實驗操作中,手法其實相當的隨性,并不需要那么一板一眼。
當然實驗出問題,多半也是這些“隨性”造成的。
上午的時間匆匆過去,午休后,白瀟閑下來靜靜地看書。
之后幾天,白瀟按部就班參與著實驗的進行,有實驗成功時的喜悅,也有細胞受污染遭遺棄時沮喪。與此同時,她的實驗記錄冊以及學校發的實踐記錄表,也日漸的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