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呀它叫榴蓮,在我家鄉是受人喜愛的果中佳品,我仰慕蘇公為人,所以特地帶它來送給蘇公。”勞椒桂舉起手中的榴蓮,展示給眾人看,所有人不約而同退后一步,她周圍的真空圈又大了一圈。
“這么臭,你要送給蘇公,你是不是個騙子”有人指責。
勞椒桂一臉無辜“我怎么會是騙子呢,我都說了,這種水果在我家那邊很常見,它也很補的,對身體很好,哪怕果肉吃完了,果殼都拿都能拿來煲湯,有補氣補血的功效,所以我才會選擇拿它來送給蘇公。”
當然了,她必須得承認,在她心里,有一點點惡搞的成分在,畢竟這玩意兒在后世也是愛的人愛死,惡的人惡死。現在北宋時期沒有榴蓮,就不知道蘇公有沒有已經品嘗過的荔枝,等他吃了這個,以后再遇到荔枝,會不會留下那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搭話的百姓將信將疑,信是因為勞椒桂的臉看起來太誠懇了,不信是因為這玩意兒的味道真沒那么好聞,捏著鼻子說話“這東西我們這里根本沒有見過,你是不是從很遠的地方帶過來的,路途遙遠,這味道是不是已經壞了”
“不不不,這位大叔你不知道,有些食物是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沒等勞椒桂將自己的歪理邪說編完,身后就傳來了一聲好。
“這位姑娘說的好,想來你想送我此物,叫榴蓮是吧也是在勸誡我,不要貪戀一時的功績,要一直記著為百姓做實事干好事。”來人穿著深竹月的學士服,贊賞地看著勞椒桂,見他過來,周圍的百姓紛紛讓出了一條小路。
哪怕不認識對方,從他說得話,勞椒桂也能知道,他就是被人稱為東坡先生的蘇公,腦袋里閃過一大串蘇公的名號,最后只留下一句我不是,我沒有,不過是信口胡編一下,想讓他們接受榴蓮而已,沒有那么多深層次的含義
落在眾人的眼中,就成了這小姑娘,被蘇公的風采所迷倒,這是正常的,他們初次看到蘇公也會有這種反應。
當然了,蘇公也很習慣于大家向他投來這樣的眼神,他一貫是不主張百姓們給自己送東西的,但今天這個榴蓮他必須收下,這是百姓教他勉勵的物證所在,伸手就想接過勞椒桂手上的榴蓮,卻被外殼上的刺兒扎了個正著。
勞椒桂火速地反應了過來“先生的手是拿筆的,豈能拿這些俗物,我給您拿著,稍后送到府上。”
東坡先生環顧了一圈,發現小廝不在周邊,只能點頭“如此,就有勞了”
作者有話要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出自蘇軾惠州一絕
新文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