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在張傲秋相像中,是一座島嶼,然后這座島嶼很大,島上有很多建筑,但相對來說并不集中。
只是這一路走過來,路上行人絡繹不絕,彎過一個彎后,前面赫然出現一條大街。
街道兩邊的建筑,二層以上出挑至街道邊線處,用立柱支撐,形成內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態上建筑騎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騎樓。
這種建筑形式,可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氣候,其商業實用性更為突出,最適應南方天氣潮濕多雨,商鋪密集等情況而建造的,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防雨遮曬,方便顧客自由選購商品,是東南沿海城鎮一種極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沿街商鋪多半賣著從東海城進過來的貨物,有茶葉、布匹、胭脂水粉等各式各樣的貨物,這些都是嶺南本地稀少或是根本就無法生產的貨物,同樣也有些商鋪是大量收集本地特產,然后外運到東海城進行買賣或是貨物交換,因此都是生意奇好,因而這條街也是熱鬧非凡。
張傲秋邊走邊看,這些賣的貨物對他來說都是些習以為常的東西,倒是一些本地特產讓他駐足觀賞。
張子南在旁陪著,臨時充當解說,一一介紹各種本地特產,讓張傲秋覺得大開眼界,只覺不虛此行。
越過這條街,后面就是嶺南本地人居住位置,只是這些民居的外形跟中原不一樣,基本分同心圓形、半圓形和方形三種,此外也有橢圓形狀的,是嶺南特色的民居建筑,稱為圍屋,又或者稱為圍龍屋、轉龍屋。
圍龍屋大門前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曬谷、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
大門之內,分上中下三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俗稱橫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橫屋的盡頭,筑起圍墻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圍起來,小的十幾間,大的二十幾間,正中一間為“龍廳”,故名“圍龍”屋。
小圍龍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條圍龍,大型圍龍屋則有四條五條甚至六條圍龍。
在建筑上圍屋的共同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兩邊對稱,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規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圍龍”組合成一個整體,里面以廳堂、天井為中心設立幾十個或上百個生活單元,適合幾十個人、一百多人或數百人同居一屋,講究的還設有書房和練武廳,令人嘆為觀止。
張傲秋對這一切都趕到稀奇,這一逛就逛到了傍晚時分,看得他興致高昂,連午飯都忘記吃,抬頭一看天色不早,遂對身邊的張子南問道“子南兄,我們下一步要去何處”
張子南聞言呵呵一笑道“家主跟主母早已備好家宴,現在等候小先生已經多時了。”
張傲秋聽了一驚,暗罵自己昏了頭,連忙道“哎呀,你怎么不早說,怎么能讓貴家主跟主母等我了”
張子南見了笑道“不礙事,家主吩咐下來,一切行止都聽小先生的,還讓我好好陪同小先生,讓小先生盡興。”
張傲秋聞言一愣,跟著一想,這里畢竟是張家的地頭,張子南收到消息自己不知道也情有可原。
當即整了整衣衫道“那就麻煩子南兄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