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趙誦來到關押郭侃的府邸,守衛的士兵立即出來將里面的情況告訴給趙誦。
趙誦知道郭侃誓死不降,很欣賞郭侃,但他需要軍事上的人才,特別是郭侃對中亞、西亞的軍事行動。
將來在對外擴張領土的時候,就需要郭侃這樣的人才。
趙誦并沒有進去,而是讓守衛們加強了對郭侃的保護。
趙誦離去之后,就去見了劉太平。
劉太平見到宋國的皇帝在洛陽,直接就投降了趙誦。
趙誦雖然嗤之以鼻,還是接受了劉太平的投降,不過并沒有交給他軍事上的領導權。
又過了幾日之后,遠在洛陽城內的皇帝趙誦收到了來自京兆府的捷報。
趙誦得到消息非常高興,他對留守在洛陽的官員道“沒想到呂、楊兩位將軍已經攻下了長安,收復了關中,如今我中原失地已經收復了大半,剩下的失地也很快就要收回了。”
聽皇帝說這些,在場的大臣都很自豪,畢竟大宋出兵也才短短一載,就能有這么巨大的收獲,這不僅僅是皇帝的英明統治,還是朝中大臣的盡心輔佐,共同努力的結果。
這時候劉秉忠問道“陛下現在會去長安么”
趙誦道“劉先生,長安城朕也想去,不過要等中原戰事結束之后再去,此時朕要待在洛陽城。”
陸秀夫忽然問趙誦“陛下以為長安為都城怎樣臣最近聽說有不少人建議長安為大宋的都城。”
聽陸秀夫提起這些,趙誦知道陸秀夫此時也在思考長安為都的可行性。
不過趙誦卻道“君實,長安雖好,但自唐之后,就顯得凋敝多了。長安城的糧草都是從江南運過去的,沿著黃河而上,對漕運來說極其不利,特別到了關中之后,現在連洛陽的漕運都極其不利,開封的漕運雖好,但開封府長期遭受北方和中原兵亂,此時還有待恢復。”
聽到趙誦和陸秀夫這么說,這時候有大臣說“陛下,臣覺得還是以開封為都比較好,畢竟我大宋立國之初就是以開封為都啊”
趙誦看了一眼那個臣子,這人是洛陽知府馮少春,原蒙古的官員。
并不是主動投降宋國的,而是洛陽被攻下不得不投靠宋國的。
不過趙誦仍堅持自己的想法“朕打算日后將都城定在北方,以燕京城為首都,一來宋國早就在燕京經營了好幾十年,對燕京城內的一切非常了解,二來燕京北有山脈阻擋,可以阻止北方勢力南下,又可以控制草原、關外。”
“再者燕京又離海比較近,可以發展海運,又有前朝運河,可以發展漕運。不管是現在還是在將來,燕京作為都城,對我大宋來說都是非常有利的。”
“而開封,容易受旱澇災害,又是四戰之地,要守護開封,則需要大量的兵力。”
“”
趙誦知道臣子們在試探他將來以哪里作為都城,這個時候他就直接明白無誤告訴他們了。
劉秉忠曾聽趙誦說過,皇帝將來打算將開封府,仍舊作為陪都,仍為東、京開封府,以洛陽為中京,長安為西京。燕京為北京,應天為南京,至于臨安,則降為行在。
所以,他是定都燕京的堅定者,文天祥他們是后來被說服的一方。
至于其他人則在長安、洛陽、開封之間左右搖擺,畢竟洛陽、長安和開封對大宋來說,意義也是非凡。
還有一些蒙古官員因為自己的為官之路在洛陽,此時又見到皇帝駐蹕洛陽,覺得將來皇帝必以洛陽為都,則勸皇帝考慮天下的現狀,以洛陽為都城。
“陛下,劉將軍已經到洛陽城外了。”這時候蔡子義進來稟告,將這個好消息告訴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