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兩榜的提議很快就被劉秉忠、文天祥、陸秀夫等人接受了。
延攬人才一事成為了朝廷現在的重中之重。
趙誦下詔明年開始正式在北方和南方實行南北兩榜,為的就是照顧到北方士子和讀書人,保證國家穩定和繁榮。
與此同時,當年在臨安設立的中央技校,此時也涌現出不少的技術性人才。
工匠們在得到朝廷的號召之后趕往北方各地。
緊接著新的技校在北方各地開始建立起來。
和當初中央技校培養人才的方式一樣。
源源不斷的給北方各地區貢獻技術性人才。
為了穩定北方,趙誦下詔圍繞燕京地區修建軍鎮,預防北方的蒙古以及其他草原上的敵人。
這時候有朝廷大臣提議皇帝修建長城阻止蒙古人南下。
趙誦當場就否決了修長城這個建議。
修建長城不僅僅費時費力不說,浪費朝廷賦稅,增重了徭役,增加百姓的傷亡,更何況還會隔閡中原和草原的關系。
這時候趙誦開始思考漢人與其他民族之間的關系。
中原和草原之間不應該割裂。
四海一家,天下一體。
所有民族應該平等、團結、互助,而不應該相互歧視、背叛。
這時候,趙誦想起了后世清朝實行的民族政策以及后世的民族政策,它們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非常不錯的。
趙誦打算先效仿清朝的制度,他希望后世大宋的皇帝能繼續延續這一政策,直到真正的民主那一天,才最終實行后世的制度
趙誦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劉秉忠、竇默、郝經等人的贊同,當年劉秉忠、竇默、郝經等人就是秉承的這一觀念,才讓忽必烈平等對待漢人,得到了北方漢人的支持。
而且在南下的時候,不隨便屠城,不濫殺無辜,得到了很大一部分漢人的支持。
不過趙誦覺得忽必烈在后來建立元朝之后實行的民族政策,完全背離了忽必烈當初的想法,給漢人分成了兩等,并且對整個國家和社會都有弊,所以才會導致終元一朝,爆發了不少的農民起義,國家和百姓的對立,最終導致國家的滅亡。
至于劉秉忠等人根本就不知道,此時因為趙誦的出現已經改變了歷史線。
“朕打算派人聯絡各族人,將朕的這個理念傳達給他們,讓他們知道我大宋的態度。”
劉秉忠聽說了此事,想起了吐蕃唐宋時期稱吐蕃。
當年蒙古國崛起,蒙古人的鐵騎兵峰直指吐蕃,想要占領吐蕃,讓吐蕃歸附蒙古。
后來蒙古下詔給吐蕃的人,讓他們來涼州商議吐蕃的歸屬。
接著吐蕃就讓八思巴去了涼州。
之后,因為八思巴,蒙古和吐蕃走的很近。
于是劉秉忠就對趙誦說起八思巴。
八思巴當年曾來涼州,學習天文、理發、建筑、風水、地理、儒學等。
忽必烈感受到八思巴的學識淵博,所以就讓八思巴以薩迦派首領的名義統領吐蕃。
又被封為蒙古國的國師,統領天下的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