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起在這個時候也得知城內一部分宗王打算投降忽必烈。
而忽必烈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攻城,更加驗證了宋起的猜想,這時候他才松了口氣。
察合臺后王阿魯忽直接就帶兵出來,投降了忽必烈。
忽必烈看到察合臺后王阿魯忽的時候,十分高興,然后接受了他的降表。
最終投降忽必烈的還是有不少的蒙古宗王,其余則在出城的時候逃走了。
忽必烈沒有去追,而是安撫這些剛投投降他的宗王。
見到和林被攻下,那些東道諸王想要進和林燒殺的時候,被忽必烈勸阻了。
這時候忽必烈對他們說“朕會將廣袤的草原封賞給你們,但你們也別忘了助朕南下收復失地”
“是”宗王們想起了諾言,也就不燒殺劫掠了。
忽必烈率領大軍入了城。
此刻他感覺這座城池才整整意義上算是他的了。
接著派人去詢問是否有出木哈赤的消息。
不過也沒有得到出木哈赤的消息。
一天后,忽必烈打算在十天后在草原上召開忽里勒臺大會,于是命人去各封地去請各位宗王和蒙古貴族。
十天之后,在大會這一天,還是有不少宗王沒有及時趕到。
其中就有欽察汗國的人。
實際上在蒙哥汗的時候,蒙古大汗就已經不再干預欽察汗國的汗國事務,汗庭勢力也完全從欽察之地退出來,欽察汗國基本實現割據。
嚴格說,蒙古帝國從那時其實就已經算是分裂了。
這點忽必烈也清楚。
至于還有一些封地的宗王并沒有來,忽必烈也暗暗將他們記在了心中。
不過讓忽必烈意外的是,里面居然有窩闊臺一系的海都。
忽必烈注視著海都。
這是個年輕人,年紀今年剛好三十歲,長得也是孔武有力。
海都見到忽必烈的眼神看來,直接用凌厲的眼神回了過去。
忽必烈沒想到海都的眼神會是如此犀利,一時間心里有些不爽,不過現在是在進行大會的時候,所以他也就將注意力放在了大會上。
在大會上,忽必做了一個決定,從此以后和林就不是蒙古的國都了,他要將國都遷移到開平城。
作出這個決定是因為他聽到宋國正在營建燕京城,打算日后將燕京作為宋國的國都。
宋國的這個舉動對蒙古來說是非常威脅的,如果國都遠離漢地,那么等他死后,后代子孫就不會將目光注意到中原地區了。
忽必烈要的就是攻下漢地,入主中原,成為漢人和蒙古人的皇帝,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塞外之主。
這個決定讓各蒙古宗王很是驚訝,他們紛紛勸忽必烈放棄這個念頭。
畢竟和林是當初成吉思汗選定的。
在蒙古人以及黃金家族的眼中,和林是神圣的一個地方,也是一個處于正統地位的地方,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忽必烈卻解釋道“當年成吉思汗雖然將這里作為都城,但此刻這里離中原太遠了,不適合為都城。”
草原的宗王知道中原曾經就是忽必烈的封地,而且現在被宋國給占領了。
他們知道忽必烈為何要去那邊。
不過還是有不少宗王反對忽必烈的提議。
忽必烈接著道“朕打算將這里定為上都城,而開平城則為我蒙古國的都城。”這是忽必烈的折衷之法,同時也是為了降低和林的影響力。
這么一說,反對聲就減輕了不少。
為了牽制諸王,忽必烈又重新給他們劃定了封地。
忽必烈自然希望他們能互相牽制,這樣對他的影響降低到了一個最低點。
大部分宗王們得到封地之后,打算返回各自的封地。
不過還是有不少宗王覺得忽必烈這樣封賞不利于他們的利益。
畢竟有許多土地都是他們暗中打打殺殺搶來的。
其中就有海都,不過海都知道他現在的力量還不夠強大,所以暫時選擇忍氣吞聲了。
而且他現在還有另外一張王牌在手上,那就是出木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