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佑六年九月,二十六艘海船到達基隆。
負責基隆船隊的是來自紹興府的祝況之。
祝況之年四十,祖籍紹興府山陰縣人,是飛雀的人。
他不僅僅負責將飛雀的一支諜報機構搬到毗舍那這邊,而且還負責船廠的督造。
二十六艘大小不一的海船靠岸之后,祝況之打開地圖看了一下。
初次來這里,仔細觀望了一下,見到這里東、西、南三面環山、層巒環抱,山形似雞籠,一面向西北臨海開口,境內島嶼、港灣、山陵兼具。
祝況之不由得道“這里果然是很適合當一個港口的。”
一同下船的商號掌柜李由,不知道來這里是不是明智的決定,他道“作為港口是很好,不過這里好荒蕪,沒有人么”
祝況之一臉鎮定的樣子看著李由“有人,前幾個月剛派了過去,不過是在這邊的西南方向,至于本地人,想必是有,待會兒下船的時候讓人注意就是了。”
下了船,同行的百姓也不知道他們在這里會如何生活,他們來自兩淮一帶,蒙古的宗王塔察兒攻打荊山的時候,戰火連綿,他們的鄉里親人死在了蒙古人鐵蹄之下,為了逃難不得不離開家鄉,后來在有心人的帶領下,他們就來了這里。
他們這一批有八千人。
最初在海上漂流的日子是不習慣的,但有吃有喝也有睡覺的地方,日子也就這么過來了,隨即也就慢慢習慣了。
相比較還有一些百姓,則被塔察兒擄走去了北方,田舍都被焚毀了,連牛羊都沒有留下,他們的境況算是好的了。
祝況之見到天色已晚,便讓人安營扎寨。
他身邊有一些人都是當過兵的,知道怎么安營扎寨。
營寨很快就扎了起來,升起了篝火。
營帳內的伙房內,也煮起來飯菜,營帳外則有飛雀的人守護著。
其余人則將船上的物資一一搬運下來。
等搬運完之后,明日一早,其余二十艘海船要出發北返。
百姓們漂泊許久,用了飯菜后便早早在營帳內入睡。
第二天一早,二十艘海船浩蕩北返。
港口不遠處,在祝況之的一聲令下之后,來自泉州的士兵開始砍伐樹木、建造屋舍、茅房、聚落等。
為了種地,祝況之命人打探了地形,大概花了兩三日工夫,前去打探地形的人前來匯報。
祝況之知道在這里基隆多丘陵而少平地,東側及西側各被火山群及山脈環繞,平地主要在港口附近的沿岸,而且山地雖然普遍不高,但大多為陡坡。
河流則為兩條。主流目前來看,往一直往南走,還要派人一直南下才能尋到,而支流短小,水量并不大,適合灌溉。
在祝況之的安排下,百姓們則拿著柴刀,開始砍柴,他們要在這小平原上開墾出平地,來種稻谷。
一條河流從遠處蜿蜒而來,在平原上沖刷沖擊平原,他們開墾的地方就是從港灣的河谷地帶開始,然后朝河流上方開墾田地。
百姓開始砍伐附近的樹木,一番刀耕火種之后,一片片林地與沿河平原被開墾了出來。
百姓扛著鋤頭,翻土除草,然后挖渠,引來河水,漫田灌溉之后,就播下谷子,一系列的過程和臺南一樣。
周圍的地也開始開墾起來,所在的平原地帶全部形成可灌溉的水田。
至于在山坡上則種了甘蔗以及其他的蔬菜。
放牧的老倌們則將牛羊馬雞鴨等牲畜建了個圍欄養了起來。
地勢高的地帶,河水進不來,工匠們就造了水車,將低處的河水通過水車引入那條水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