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陣圖上繪制的正是魚鱗陣,此陣因用兵的分層次形似魚鱗而得名。
部隊一般分35個層次,前面的兵力較少,是先鋒陣。
后面的兵力遞增式越來越大,這35層的兵力,會分層次進行攻擊。
先鋒陣首先對敵方進行襲擾,如果敵方戰斗隊形沒有混亂,那么第二層、第三層部隊的沖擊會隨即展開。
一旦沖擊奏效,敵方軍陣混亂,那么主帥會率全部力量沖向敵方,予以全部殲滅。
如果在幾次攻擊后,軍陣仍沒有奏效,則會采取后退的方式,引誘對方的戰斗隊形向前突出。
而在突出的過程中,對方的一些弱點就會暴露出來,找準這些弱點,再返頭痛擊。
“是的,正是成吉思汗首創的大魚鱗圖。”趙誦道,“我方的人也看到了他們的撤軍。”
吳潛深知蒙古軍作戰十分驃悍,其騎兵乃是罕見的飛行軍,攻守轉換能力也都極快,于是問趙誦“撤軍隊形如何,可有混亂”
趙誦對吳潛道“這倒沒有,敵軍撤軍秩序井然,絲毫都沒有因潰敗而陣型散亂,所以這才是敵人的可怕之處。”
吳潛感慨起來“我們的敵人實在強悍,否則假以時日他們必會踏破南方。”
趙誦接著道“左相公說的沒錯,忽必烈不是蒙哥,萬萬不可小覷,他那些幕僚若能之一二,那對宋國來說就是幸事了。”
吳潛贊同了這一說法,接著他繼續看大魚鱗陣來。
吳潛忽然就想到“疊陣法”來,樞密院中就放著一些當年的陣法圖,“疊陣法”不過就是其一一份,他當年入樞密院的時候就看到過不少陣圖。
而“疊陣法”為了抵抗金將胡盞、習不祝的騎兵,乃吳璘創立。當年吳璘自著兵法兩篇,上篇,下篇。21434214373229609215432356735828325933211997110989711446110101116322143421437
“疊陣法”中記載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并發;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遇更代則以鼓為節。騎,兩翼以蔽于前,陣成而騎退,謂之“疊陣”。
而“疊陣法”,以步制騎。
簡而言之,就是先用拒馬鎖陣,利用優勢投射部隊在槍兵和工事的保護下,分番疊次射殺敵軍;再在兩翼騎兵的屏蔽下,完成戰損士卒的更迭,番休迭戰,長久維持戰斗力。
如今宋軍在疊陣法上已經完善了不少,但吳潛還是覺得宋軍的戰斗力并不強,特別是遇到比金人更加強悍的蒙古人。
接著趙誦又告訴吳潛一個好消息忽必烈被火燒身了。
吳潛道“死了沒”
“這倒是沒有,但燒傷可不是一件小事,生死要看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