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求生,特別是當把柄被人握著的時候,他的求生就特別大,別以為趙誦身處鄂州,但大宋國內發生的事情他基本上都可以通過飛雀那邊了解一些,邊防的情況也大致能了解一二。
趙誦這時候拿著賈似道寫的一份改革心得,他知道未來賈似道就打算這么做,當然一方面是撈取政治資本,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自己名傳后世“這賈似道還說他要改革,行打算法與公田法,將田地從私人手中慢慢收歸朝廷,還要將無主之地進行復耕,不知道左相公對此事是如何看的我朝如今田地大多數都集中在那些豪紳手中啊”
“好是好,但會引起那些士大夫豪紳之輩的仇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自古以來土地乃國之大事,切不可隨意操刀,否則死的就是自己了,這賈似道是嫌自己活得太長久了,還是腦子瓦特了,當年謝方叔也曾向那位上諫過,說要從豪強權勢家族手中收歸田地,并限制私人所占田地,但后來還是失效了。這些好的膏腴之地,可都是產糧的大地,每年光是收租就有好幾百萬石糧食,而這些糧食可以養活好些人啊再加上打仗,很多百姓逃荒之后,田地都荒廢了,實在可惜。等戰爭結束后,我提議將這些無主之地全分給百姓,這樣增加我大宋國庫稅收,使得國庫不空虛”
“不過賈師臣這一套法子不合適。”吳潛提出了他的看法,畢竟他這些年也經歷了朝廷中不少,雖然很多士大夫想要改革,大部分改革者還存有私心,但他們都看出了大宋國內的問題所在。
大宋若要強大,就必須改革,但改革又不能觸動一些人的利益,否則會讓國內局勢動蕩,所以還不如不改革呢。
但趙誦知道眼下趙竑正在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改革,而且用的就是金錢腐蝕政策,也就是用利益換利益。
比如鼓勵經商,但是這稅收要比一般人要高不少,且官府每年還要抽解一部分,為的就是限制這些人坐大。
當年的商號現如今已經發展到了五百多家,遍布海內外,這些都是趙竑的努力。
趙誦想想就覺得趙竑光這么做,一定花了不少心思,這三十多年的努力總算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而趙誦將來要做的就是在趙竑的基礎上進行修修補補,然后繼承和發揚光大。
蔡子義與高襄二人則在一旁聽著趙誦與吳潛的談話。
趙誦忽然道“高襄,我記得你是荊襄人士,家里頭可還有父母”
高襄忽然聽趙誦提起,他道“都死光了,我是義父養大的,我不知道我親生父母是誰只知道我姓高還有一個兄弟叫高士彰,這個殿下知道。”
高士彰趙誦當然知道,他是趙竑手底下的人,他也不知道為何趙竑突然要他注意高襄與高士彰這二人。
趙誦只知道他們都姓高,其他原因他想不明白。
兩日后,傳信的人來了鄂州,據說是從江西那邊永興縣而來,并且加了百里加急。
那傳信的將士立馬來到府衙,對趙誦道“是兀良合臺兀良合臺死了,阿術阿術,已在永新縣了,那”
那將士說著忽然一口氣不出就暈了過去,趙誦喚了醫官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