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誦一下了碼頭就看到周圍擠滿了人,他連縫隙都擠不進去了。
邊上的吳潛也感慨起來,回遷的百姓真多,猶如洪水一般。
“殿下”陸傳義見到趙誦的船只靠岸之后就遠遠地叫著跑了過來。
見是陸傳義之后,趙誦便問處置回遷百姓的事情。
見到趙誦之后就主動訴起苦頭來“殿下,朝廷要開墾荊襄之地,此事太過巨大,為此我這幾天日思夜想的都睡不著覺,今早上看到這么多的百姓,頓時頭皮如麻,城內的屋舍此刻也都住滿了人,這糧食消耗也是巨大,殿下還是讓我當個士兵比較好。”
邊上的陸秀夫道“殿下與相公在此,你怎么說這樣的話呢,當然是人越多越好,怎么會嫌麻煩呢,再說雖然今年離年底還有兩月有余,但等明年一開春,就可讓百姓開地種糧了是以明年的糧食會越來越多,糧倉也會填的滿滿的,你該高興才是,莫不要喪氣。”
文天祥跑了過來,對二人道“人手不夠,你們莫要再廢話了,還不趕緊過來派人將淤田都分了,再登記造冊。”
于是二人就按照文天祥的吩咐去做了。
接著文天祥才注意道趙誦來了,忙拱手抱歉起來。
趙誦沒有怪他,而是問文天祥“履善這些事情可還應付地過去。”
文天祥略一思索道“主要是人手不夠,我怕有些地方處置不好。”
“好,我明白了,這些百姓中若有舉人或者士子身份的,你就盡量用。”
文天祥知道趙誦不可能會給他其他幫手,但有了這道令后,文天祥就能招募幫手了,于是當即就下去找人手去了。
今天的格外的熱,趙誦與吳潛走到不遠處的涼亭那兒休息。
他在休息的時候就見當時離開鄂州城的百姓,此時正攜家帶口排著隊伍往城門口走,邊上的士兵在維持這里的秩序,不過至今暫時沒有出現任何亂子。
吳潛在邊上觀察著文天祥三人,心道都這么久了,還沒出現亂子,看來履善他們也是有些能力的。
眼下戰事遠去,因為戰事而遷徙的百姓又重新遷入了原籍,對他們來說落葉歸根是一件好事情。
再說鄂州城池并沒有經歷戰火,在經過士兵們的修建之后,反倒比之前的要好不少
趙誦對吳潛道“相公,看樣子百姓對鄉土看的很重,否則對朝廷政令恐有抵觸。”
“這或許就是安土重遷吧,一個人到老了總會想念他小時候的地方,而今朝廷也給他們安排了更好的生計。”
趙誦回頭看了看吳潛“那相公呢”
“我倒還好,雖然老了也不這么想,總想拼盡最后一口氣,再說宣州寧國離臨安也不遠,家中也有人四時祭祀祖廟,想回去隨時可以。”
趙誦聽了吳潛說的,不知該說些什么。
因為分了田,加上一些賦稅政策的減免年限,所以很受百姓歡迎。
百事待發,鄂州城外的沼澤地正在被開墾出來。
不過趙誦并沒有讓百姓去動鄂州城外星羅棋布的湖泊,因為他不想發生幾百年后為了利益而去填湖圍墾,最后導致生態破壞,旱澇不止,再加上現在沒有三峽大壩,他不能讓生態被破壞。
趙誦清楚生態一旦破壞了,就會引發很多自然災害,人在自然災害面前是很脆弱的,什么人定勝天都是個笑話。
就在趙誦在城外見到百姓開墾的時候,忽然就聽說錢大年帶了臨安的工匠來了,之后他急匆匆趕去了碼頭,在碼頭上見到了錢大年。
趙誦問他“錢叔,爹爹怎么帶了這么多的工匠來”
錢大年對趙誦說道“殿下,官家有意要升鄂州為府,從荊湖北路分出去,單設荊湖東路,并且將來打算讓羅大虎為荊湖東路的知府,統領荊襄之地的水軍,不過此時朝廷并不知道,這也是官家讓我對殿下你說的。”
“原來如此。”趙誦之前以為大宋要遷都,現在聽錢大年這么一說也就明白了。
接著錢大年告訴趙誦另外一件事情“老奴在出臨安的時候就已向官家上了折子,老奴一把骨頭了,也折騰不起幾年了,所以乞求回鄉養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