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誦于是命邊上的蔡子義與高襄去準備接風洗塵一應物事。
高、蔡二人便匆匆而去。
“走,去屋內聊去”
趙誦邊走邊和他們聊起了臺灣那邊的情況。
聽劉家兄弟說此時在澎湖列島上已經建立起了一座軍港。
當年還是貧瘠,鳥不拉屎的海外荒島,如今已經成為一座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的島嶼,漁民出海捕魚,牧民放牧,農民種植。
根據統計如今澎湖諸島上有海民二千人,而常住士兵有三萬人,他們守衛著這座島嶼,在島上以及海域范圍訓練,時刻等待著朝廷的號令。
而身為沿海制置使李源已經為朝廷訓練了一批三萬人的海軍。
趙誦聽了甚是高興,大宋朝廷將來北伐中原就必須要海陸兩地一起進攻,因此海上的補給線至關重要。
除了澎湖之外,趙誦也關心那邊的情況。
當劉家兄弟說起臺灣府的現狀,二人臉上的喜悅與自豪的表情油然而生。
據說眼下臺灣府的官吏正在計劃建設環島道路。
要致富先修路,趙誦也清楚將來若是這條道路通了,就可將分散在臺灣島內的各處聚落串聯在一起,也會極大地促進了臺灣各地的交流與商貿。
趙誦非常期待這條道路能盡快通。
而除了道路之外,基隆港那邊的情況也是振奮人心。
如今的基隆港口已經形成了一個集軍港、商港為一體的港口,圍繞港口附近還新建了一座新的小型鎮子,附近也形成了不少的村落。
在基隆港口最多的就是船塢廠了,那邊的船塢廠負責制造的是民用海船以及大型海上戰船。
還有今天八斗子煤礦廠的煤炭,金瓜石和九份金礦廠的金礦,大屯山硫磺礦廠的硫磺礦,還有布袋鹽場的鹽等也是通過海船運來的,如果沒有船只,這些都運不過來。
接著劉家兄弟就談起臺北城的情況。
趙誦屏住呼吸都不敢隨便問話,深怕遺漏了一點。
劉家兄弟繼續說著臺北的現狀。
工匠們在也黑迭兒等人設計下正在建造這座號稱臺灣府第一城市。
而眼下臺北城成為整個臺灣府的首府,當初來自南宋各地的百姓在這里定居下來,從事農林牧副漁等。
來自南洋占城、麻逸、三佛齊、浡泥國、高棉、羅斛等國家的商人也在南下北上的商貿中選擇,據說有不少海商選擇在這里定居下來,他們帶來了自己國家的文化。
在臺北可以看到各國文化交流碰撞,在街道上就可以見到很多建筑的風格融合在一起。
還有在臺灣府也有軍隊在訓練,馴養馬匹,孫家父子一家人都在盡心為大宋朝廷制作甲胄,為將來大宋朝的北伐戰爭做準備。
眼下趙誦沒時間去那邊親眼看看,但他相信未來這座城池一定會是一座大城。
除了這些之外,趙誦關心的還是吃的問題,這涉及到民生問題,不容忽視。
趙誦這幾個月吃的都是產自臺南的大米,在臨安街市上賣的也有臺南來的大米,不過臺北的大米價格要比臨安本地的大米稍微貴一些。
據劉家兄弟所言,臺南的水稻有用現在這個時代的占城稻谷種植的,也有用那批雜交水稻種子種植的,不過雜交水稻稻谷的子一代的性狀比較穩定,到了第二代的時候還需要進行性狀分離、雜交試育。
總的來說臺南的水稻光照充足,香軟程度要比這里的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