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校場上晴空萬里,整個校場之上一片號角聲音。
趙竑在趙信等人的陪同下,騎馬閱兵。
教場上首先進來的就是來自澎湖諸島的八千士兵隊列。
這八千士兵皆是海軍士兵,都是李源這些年親自帶出來的兵馬,其中大多數來自于沿海地區的盜匪,皆出身普通,且從小就在海上漂游,因為窮苦,其中很多都是疍民的后代。
他們沒有土地而且世代都在海上,過著出海打魚但食不果腹的日子,因為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而趙昀朝廷忙于打戰索性就在沿海地區進行侵擾,成為海盜一類。
后來因為遇到趙竑,很多人的命運就此改變,他們開始成為商號的一員,其中有不少人加入了軍中,日子也富足了不少,還有不少疍民在李源的帶領下已經成為一支訓練有素的海軍,他們熟悉大海上變換多端的氣候,掌握海洋上的規則,因為他們天生就是因為海洋而生的,又天生帶著匪氣,眼神之中給人震懾之感。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
此時他們高唱詩經秦風無衣。
加上海軍漢子們古銅色的皮膚、堅毅的目光、棱角分明的臉龐在烈日下成為一道景色。
趙竑以及邊上所有官吏、將領仿佛見到了當年氣吞八荒、攻滅六國的秦兵經過,感到非常震撼。
雖然今天并不是海上大閱兵,但他們的氣勢給人的感覺就好像穿梭在驚濤駭浪之中,在狂風暴雨中搏斗。
趙竑欣賞這種勇猛,也想讓大屯山這邊所有人見見這等氣勢,再過段時間他打算去澎湖那邊去看看海上的閱兵
接著而來的大屯山這邊的軍隊。
在這五萬軍隊中,其中有兩萬步軍,之前訓練臺北大屯山士兵的則是跟趙竑好幾十年的老人名叫黎千秋,在所有將領中他的年紀最大,今年已經七十有三了。
黎千秋在面對那群疍民后裔的時候也是驚了七分,在氣勢上確實強悍,不過他們所屬的兵種并不一樣,還有三分,他覺得無論步、騎、射或是水軍各有千秋。
這時候鼓聲再起,黎千秋所率的兩萬步軍已經整隊駐扎。
“經過這么長的訓練,是時候出來溜溜了。”黎千秋對自己道。
雖說是步軍,卻是大宋對外戰爭中的主力,是以黎千秋對此十分用心,在平時的訓練中,也對士兵進行一板一眼的操練,在操練之余要給士兵們講究動作的規范。
隨著“吼,哈,哼,呵”,校場上的聲音此起彼伏。
兩萬人在校場中間揮舞長槍的動作十分整齊。
隨著時間的推移,空氣變得燥熱,進入夏天之后臺北這邊的天氣也越來越讓人躁動。
但這群士兵卻絲毫都沒有被驕陽打敗,即便汗水流濕了他們的衣衫,在燥熱的天氣十分難受,但每一士兵臉上都保持著嚴肅,眼睛堅定的正視著前方,沒有絲毫懈怠,經過這么長時間的訓練之后他們胸膛之中也憋著一口氣。
過了一刻鐘的樣子,兩萬步軍在趙竑以及諸多大臣的目光下操練完畢。
“真正的士兵就應如此,在戰場上沒有絲毫馬虎,更不能有一分懈怠否則就會死在敵人的長槍馬蹄下”
趙竑看著操練的有模有樣的年輕士兵們,不禁點了點頭,又望向校場上披甲執銳的黎千秋。
不過黎千秋并沒有驕傲的樣子,因為接下來他還有其他的“動作”要展示給所有人。
只聽敲鼓的士兵再連續擊打三下之后,步兵前頭士兵舉起旗子,手中長槍槍分指東西方向,在校場上形成應敵之勢。
趙竑瞇著眼看著,他知道黎千秋憋著一口氣,這個跟隨他幾十年的老人作戰甚是勇猛,不過早在之前因為渾身傷痛就退出了大宋軍中,這些年也只能教教士兵了。
對于用兵、用陣之道,黎千秋早就耳熟能詳,號令之下,軍陣開始變化,很快就化為兩方人馬。
兩萬人各分一萬,一方為宋兵,另外一方則為宋兵的假想敵韃子。
步軍所擅且用最多的則是陣法,而且是以步制騎的疊陣法。
不過今日所用疊陣法陣法也簡練了不少,拒馬等物并沒有帶來,主要是想給皇帝展示這一年多以來練兵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