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鹽場與布袋鹽場一樣,支撐起了大宋的經濟命脈的一部分。
海邊鹽多,趙竑去視察當地的鹽場。
見到如此密集的鹽場分部在東莞縣內,竇默才明白趙竑先前說的要將屯門劃出東莞縣的想法,并在屯門單獨設軍、市、港的意思。
而且廣南東路的位置非常重要,它是大宋最南的一個地方,離大理、陳朝非常近,因此拱衛廣州,拱衛大宋邊境對另外兩國造成威懾,不過見趙竑心事重重的樣子,竇默知道這一天應該不遠了。
隔天的黃昏時分,趙竑一行人就到了廣州。
廣州如今是廣南東路的首府。
廣州下領八個縣,分別為番禺、增城、清遠、新會、東莞、懷集、南海、香山,治所在地南海、番禺二縣。
而在周邊則建了扶胥、獵德、大水、瑞石、平石、白田、大通、石門八個兼有軍事、貿易性質的城鎮。
李曾伯在南下之后就開始修復廣州城池,加上之前修建、擴建、修復,一共歷經大概有二十多次了,經過多次擴建、修繕,最終形成了東城、子城、西城三城格局。
東城為商業區,為廣州城商業最繁華的地方,這里云集了各國的商人。
子城居于正中央,為官府衙門所在的地方,管轄東、西二城。
西城最大,據說如今周長大概在十三里多的樣子,為蕃漢雜居之地。
趙竑的船只從珠江小海這邊而來,來到了城南的西澳,如今為廣州一處重要的內港。
西澳這邊,只見商船往來,百貨充盈,胡人商賈往來不斷。
穿過東城的水門,一路進入了東城,東城這邊沿岸卸貨的居多,沿江皆為商業地帶。
大大小小的船只靠在江岸邊上,差不多將這條河道都擠滿了,場景蔚為壯觀,可見廣州的富庶。
竇默是北方人,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場景,覺得這座廣州城太過擁擠了。
船只落了帆之后他們就登上了碼頭,到了街旁一家車行,雇了六輛驢車才進了城池。
只見城內番客居多,有一些婦女的耳朵上都是小孔,差不多戴了二十多枚耳環,據說這些是亦思法杭人對波斯人的稱呼,還有一些還穿著古怪,喜愛嗜嚼檳榔的海外諸蕃人
當年亦思法杭與大食人作最早一批來此的海外諸蕃人,他們在這里定居、建立懷圣寺。
當地官員為了管理這些人設立了蕃長、蕃學以及其他的管理制度。
趙竑問了廣州當地百姓,才知如今在西城這邊有諸蕃人數大概在二十萬人的樣子,這一點讓竇默等來自北方的人止不住驚呼起來。
竇默想起歷史上記載的,始皇統一嶺南后,在這設南海郡,從中原遷居五十萬百姓到嶺南。
如今過了一千多年,這邊依舊繁華。
等他們去了子城的時候,并沒有見到李曾伯,據說現在正值水稻收割的季節,李曾伯一大早就組織官民在城外收割稻谷。
夕陽快落的時候,趙竑估摸著時辰李曾伯也快回來了,就在府衙里面等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