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打算在明年正式在襄陽推行與鄂州同樣的政策。
而且讓文天祥等人去治理襄陽。
文天祥以為他會在鄂州待個三年,沒想到一年光景他就要被調到襄陽前線去了。
不過襄陽,大部分的時候還是作為軍事重鎮存在的,直面敵人,因為它的北面就是蒙古的邊界了。
蒙古人總有一天會將兵戈指向襄陽城的。
兩淮前線,自從宋國重新得到漣、海州四州之地后,大宋仍派李庭芝、夏貴等人加強軍事管理。
江萬里北上之后,在四州之地新建了學院,推行與白鷺洲書院、宗濂書院、道源書院一樣的教育理念。
希望再次培養出文天祥、劉辰翁、鄧光薦他們一樣的人才。
毫無疑問江萬里的做法是正確的,不過趙誦還是覺得教書先生不夠,他希望更多的士子去教化民眾。
臨安,司天監原官員告老還鄉,司天監空出一職來,此刻趙誦就想到一個人來。
“郭守敬在都水監一職上,勤勤懇懇,所做的功勞有目共睹,如今就讓他判司天監、兼都水監丞吧。”
“這會不會”劉秉忠有些擔心,趙誦的任命會被其他大臣反對的,而且郭守敬此時還年輕,還需要在都水監丞一職上再歷練多年,否則會被其他官員眼紅的。
趙誦對劉秉忠道“沒事,年輕人就該多為我大宋出力而且若思的才華你我也是有目共睹的”
劉秉忠知道這是皇帝對郭守敬的關照。
任命很快就讓蔡子義送出大內。
還在都水監任上的郭守敬沒想到皇帝讓他進了司天監中。
這正是郭守敬所期待的,于是他就上任去了。
“聽說你要在臨安造觀星臺”
“是的,陛下,如今臨安的觀星臺太舊了。”
“也好,此事你下去辦,若要地方和錢就直接管朕來要”
得到趙誦的首肯之后,郭守敬就下去了。
郭守敬在城隍山上建造了一個觀星臺。
建造觀星臺大概用了一個月的時候。
建造好之后,趙誦去了觀星臺。
只見此臺由盤旋踏道環繞的臺體和自臺北壁凹槽內向北平鋪的石圭兩個部分組成。
臺體呈方形覆斗狀,四壁用水磨磚砌成。
“這是石圭,是用來度量日影長短”郭守敬給趙誦介紹道。
趙誦點點頭,他知道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如今為大宋朝廷服務,所以才讓郭守敬在司天監中擔任職務,就是希望像郭守敬一樣的人能帶領大宋走向科學之路。
郭守敬這個時候繼續提議“陛下,臣覺得這一個觀星臺不夠,還得在其他地方再造一些,以便臣觀測星象”
郭守敬以為趙誦不會答應,因為修建觀星臺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過趙誦卻答應了。
“此事甚好,司天監今后就由你主導了。”趙誦認為大宋在郭守敬的帶領下,天文學會發展地越來越好。
于是郭守敬在趙誦的支持下,帶著一群人去了各地,他打算進行一次小范圍的大地測量。
臨安的觀星臺是他的第一個腳步。
接下來還有其他的地方。
“如果地域范圍極大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