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ocez的訂閱與月票、感謝西域響馬的推薦票、rograa的訂閱與票票。
“這兩百人替的是朕,行使的是朕的皇權”
等這兩百人離開臨安府之后,就正式揭開乾元元年的改革序幕。
趙誦派出去的那兩百人,就相當于一整個朝廷機構。
地方上若是出現地方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直接讓這兩百人去協調解決,其中一些簡單的政務就可以直接處理,除非遇到非常大的事情才向皇帝上報。
有人覺得這可能會削弱臨安府的作用,也有人認為這是在強化朝廷。
所以眾說紛紜。
實際趙誦這么做,是因為想到了元朝時期實行的行省制,因為它最終影響了后世中國的行政體制。
還有另外一點,這兩百人巡視完整個兩浙路也要好幾個月了,趙誦認為他們經過這幾個月的巡視之后,會對之前的認知有所改觀。
為官一任,最重要的還是為百姓做主。
這時候臨安的小報上忽然出現了一篇小說。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九品芝麻官,也就是縣太爺的職位。
而這縣太爺家徒四壁,連官袍都是破舊的,每天只吃饅頭一碗粥,卻是一個兩袖清風的清官。
這個縣太爺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后來因為受不了官場的貪腐,憤而辭官。
一時間整個臨安城的百姓士子們都知道了這個故事。
但是他們知道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但生活中確實有。
在現實生活中,清官少,大部分還是一些貪官多,即便有了冤情,他們也不太去官府伸冤,就怕惹了那些當官的。
所以這個故事就被他們拿來茶余飯后消遣的話題,老百姓也期盼能有小說中那個主人公一樣的清官。
漸漸地整個臨安府的都知道了這個故事。
這篇小說的作者就是趙誦,趙誦知道輿論被他引導成功了,就寫了五個正體大字,命工匠篆刻在石碑上,之后就立在臨安府官署的前面。
上書為百姓做主
意思就是老百姓有了冤情,就可以正面去官府告狀,若是官府不受,就是違抗圣命
老百姓知道官家在默默關心他們。
“詔令各地官府前都要立朕的石碑”然后連帶那篇小說也傳了過去。
劉秉忠他們也沒想到他們到了秀州府之后,就見到工匠們正在雕刻石碑,后來就知道這是皇帝親自下令立在衙門面前,警醒官員的。
為此他們一路下來,也要堅守為民做事的原則,否則就辜負了皇帝的一片苦心。
而這個時候西南方向、北方幾封信函齊發。
西南是楊文安給他的信函。
在上個月月底,楊文安現在帶著朝廷的火器、糧草、鹽巴以及其他輜重到了利州路了。
而后就見到了牧民裝扮的阿爾斯楞,以及隨行的蒙古士兵,身后帶了一批馬來。
雙方就在利州路那邊交接了。
趙誦不知道阿爾斯楞這么快就帶著蒙古人的輜重過來。
但也知道阿爾斯楞一路上一定經過了艱難坎坷才到了甘州,然后風塵仆仆的帶來了阿里不哥給宋人的輜重。
不過從甘州到利州路,中間隔著的一些區域被忽必烈控制著,這一路下來可是困難重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