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松山很快就接手了文登的軍務,開始訓練全秀云招攬的這些百姓。
他的目標將他們訓練成一支強兵,和他先前訓練的軍隊一樣強大。
如果能全民皆兵,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王綸則是負責文登的政務以及沙門島的軍務。
隔一段時間他就要來往兩地。
各地的糧草也在安排當中運往北方。
不僅僅作為軍費的開支,還要養活這些百姓。
此時李源已經占據了整個即墨縣,將勢力范圍朝著鰲山一帶發展,青島港在他的努力下慢慢發展起來。
雖然青島現在來說還只是一個小漁村,但李源知道陛下對其傾注了不少的心血。
青島這里的建設可是按照軍事防御建設的。
未來青島的地位就能凸現出來。
截止乾元元年九月,宋國的勢力范圍向北拓展,山東東部基本上被宋軍控制在手上。
宋國再利用獨特的商貿體系開始控制山東半島的貿易。
忽必烈的海上貿易體系已經被整體切斷。
襄陽
文天祥等人果然不負眾望,向北攻占了唐州以及周邊的幾個縣。
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攻占鄧州以及蔡州。
不過這個計劃有點冒險。
文天祥等人商議之后又將商議的內容遞交去了臨安。
文天祥知道趁著蒙古內亂,這是最佳時機,而且還能削弱忽必烈的軍事實力。
即便忽必烈知道之后也沒辦法,他現在要集中力量對付劉太平等人的軍隊。
臨安,趙誦收到文天祥上的奏折之后,正在考慮文天祥的提議。
他直接就下詔書賜了文天祥三人統領襄陽兵權。
除此外文天祥還在奏折上提議將全國劃分若干個軍區。
“既有宣閫,又有制司;既有制置副使,又有安撫副使。事權俱重,體統未明”
趙誦看了文天祥的奏折之后非常贊同。
因為他心里面也有這個打算。
趙誦知道之前北宋由于特殊的“強干弱枝”治軍政策,導致120萬軍隊中的80萬在京師,而且還是精銳部隊,地方一是軍隊數量少、二是戰斗力弱。
這樣的軍隊只能維持地面治安而難以對外作戰。
朝廷在地方設置的“軍“,也是軍事區,在行政上和“府直轄州、州、監國有礦區或國有工場“平級。經略使、招討使則是臨時性的方面軍司令。
一旦戰爭結束就被閑置,這就等于是一種浪費。
當然一切原因就是當年太祖皇帝將中央和地方的兵權收歸到他本人手中。
為了從體制上限制將領權限,使兵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于是確立了樞密院三衙統兵體制。
這種體系雖避免地方割據局面,但過分集權于中央,統制過嚴,機構重疊,造成了主兵機構與非主兵機構之間、主兵機構與將帥之間、將帥與將帥之間、主將與副將之間、部隊與部隊之間權限不明,政出多門,各自為政,不能互相協調。
沒過幾日,趙誦在朝會上提議設置大軍區,而且讓武將擔任軍區總督的職位。
這個提議一提出來就遭到了不少文臣的反對。
“陛下這是要重蹈藩鎮之亂啊”有大臣痛心疾首,直接在朝堂之上哭了起來。
趙誦有些無語,這個大臣他認識,正是馬天驥,當年還是丁大全一黨,曾經拿走過趙誦的西游記,后來丁大全倒了之后依附了賈似道,沒想到今天卻在朝堂上直接哭了起來。
之前馬天驥還上過折子要設左、右相,不過趙誦并沒有任何表態。
實際上趙誦不設左、右相爺是為了分權,而且左右相權力過大,有時候還會威脅到皇權。
在當今這種形勢下,為了集權,他暫時不會設置左、右相的。
雖然沒設左、右相,但他將左、右相的權力都分給了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等人。
大臣們也沒想到馬天驥會哭了起來,這等于在君前失儀,他們等著皇帝會怎么發落馬天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