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淮南在打量袁征的時候,袁征也在打量他,見顧淮南獨自一人來了他的帳中還這般淡然自如,不由得高看了他一眼,不過出口仍舊輕蔑“你們夏國的使臣就是這么個寒酸的排場”
“非也,夏國人人都抱著拼死一戰的決心,只我一人主和,毛遂自薦,費了好大的口舌才得見大帥。”
袁征不屑“區區小國,便是拼死又能如何我齊國地廣人多,動動指頭便能捏死你等。”
顧淮南扯了扯嘴角“大帥熟知兵書,怎不知項羽破釜沉舟,率領兩萬楚軍攻克秦軍四十萬;豈不聞淮英侯韓信背水一戰,以三萬漢軍破趙軍君二十萬。戰場上勝負難辨,若不是真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怎知誰勝誰負況且就算到了死地,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說法。戰前就定輸贏,未免太過武斷。”
巧舌如簧,袁征對著顧淮南如此評價,他仍不懼“你夏國有項羽韓信這等奇才”
“大帥怎知沒有呢輕敵可是個致命的弱點。且不說夏國本就人才輩出,單說夏國如今的新皇便非常人能及。前些日子聽聞邊境異動,夏國圣上可是親自率軍鎮守臨淮關。天子守國門,這是何等壯舉如今臨淮關士氣高漲,士兵恨不能戰死沙場以報效朝廷,揚我國威。夏國君臣上下一心,袁大帥當真能壓的下去”
袁征沉默了。
他也不傻,知道顧淮南說得都是事實。一個皇帝跑去了前線,只能說明這個皇帝是個不怕死,不懼死,甚至是有些好戰的。
確實有些棘手了。
顧淮南見他沉吟許久,又道“夏國如今士氣高漲,臨淮關位置緊要,易守難攻,貴國若是仍要開戰,短時間內是無法輕易拿下的。怕就怕在,貴國執著與夏國,想啃一下江南腹地這塊肥肉,卻不知有旁人也對貴國虎視眈眈,垂涎三尺,想要除之而后快。貴國與燕國接壤的地界,這些年應當都不太平吧大帥覺得,倘若貴國在臨淮關內討不到好,或者即便攻下了夏國也疲于應付,那這時候,燕國跟蜀國會不會趁虛而入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大帥可要三思而后行。若主戰,齊國亦會陷入險境,若主和,兩邊相安無事,貴國還可以獲得一個盟友,甚至若是貴國愿意,夏國也可以聯合伐燕,解了貴國的心腹大患,這對貴國豈不是兩全其美之事”
擲地有聲,整個營帳都是一片寂靜。
兩個將軍心里都還是發毛了,毫無疑問,他們被顧淮南的一番話給說得動搖了軍心。
袁征手指輕輕點著椅子,這是他權衡利弊的時候常出現的動作。
講究,袁征又問“你們夏國的士兵既然都愿拼死一戰,你為何一心求和”
顧淮南不急不慢“只是心有不忍罷了,顧某生來不喜戰事,更不喜殺戮。一旦開戰,不論輸贏,兩邊都會有人員傷亡,屆時又不知有多少無辜人家會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所以哪怕機會渺茫,也想過來嘗試一二,懇請大帥三思而后行。”
袁征未說話,顧淮南卻拋出另一番話“此番我朝圣上派顧某前來,也帶著夏國的一腔熱忱。我朝圣上愛民如此,只要大帥愿意退兵,免去兩國交戰之苦,夏國定以一國之力厚謝大帥。”
袁征仰天大笑,邊上的兩個將軍也是一臉嘲弄。
袁征是真的沒想到,方才他還真的被說的動搖了幾分,如今聽這些話卻就覺得對方原來竟是個毛都沒長齊的小子。瞧瞧這話說的多天真,簡直跟沒長腦子一樣。
袁征笑夠了,才嘲笑一句“以一國之力厚謝本帥那倘若本帥要的便是整個夏國呢”
顧淮南并不生氣,只是輕輕反問一句“即便我們圣上愿意給,大帥只怕也沒有命拿,功高震主,可不是說著玩兒的。”
袁征笑意一收,虎目一瞪。
“怎么,說到大帥的痛處了如此淺顯的道理,顧某都懂,大帥又豈能不知呢此次貴國出征,輸了罪責在您,贏了,您亦是功高震主,怕是會惹來更大的禍端。顧某也只是實話實說罷了,還請大帥不要介懷。”
袁征面帶慍怒“你就不怕本帥殺了你”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貴國自詡是禮儀大邦,孔圣人之后,若是真的斬了顧某,豈不是白白叫讓天下百姓看了笑話,叫燕國和蜀國看了笑話顧謀一介小官,死不足惜,只是何必讓貴國因為顧某這等微不足道的小民名譽受辱”
齊國皇室確實自稱是孔圣人之后,也不知他一介梁姓,究竟是怎么把族譜改成了跟孔氏一脈相承的。
袁征冷笑一聲“巧舌如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