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有佛陀超度,想來還好受些。
只是眼下這光景,顯然是沒那個精力去千里之外,請佛陀誦經。
等清理好了城門口的尸體,眾人才正式進了城。
城中低矮的房屋,多數被水沖垮,殘垣斷壁,帶著濕漉漉的水汽,甚至還往下滴答著水。
街上一片泥濘,橫七豎八地躺著些尸體。
有老人,有孩子,有男人,有女人
但也很明顯地能看得出來,死在街上的這些,多是些有所殘缺的羸弱之人。
稍健壯些的,死在尚且還支楞著的房子里。
大一些的,估計是以前那些鄉紳富貴人家的大宅子,熬過了洪水的沖刷,這會兒成了難民們的居所的,里面還有些活人。
但大多病怏怏的,面黃肌瘦,看見晏清他們近來,眼里露出青光來,卻連張嘴喊一聲餓的力氣都沒有。
看了兩三間屋子之后,晏清等人再不敢進房子里去。
不是那些災民能將他們怎么樣,而是那些災民那看見希望的眼神,讓他們不忍心再多看。
誠然,他們來了,能救下一部分人。
但那是在處理了余淮匪患之后的事了。
盤踞在此地的匪賊不除,如何能夠安心地救治百姓
更何況,可能還有不少人的命,握在那些匪賊的手里。
等除了匪賊,再來賑災,又還有幾人能活到那個時候
這是一場關乎人命的選擇,且是無論如何選,都注定不能兩全的選擇。
他們只能是按照既定的計劃,選擇最優的選項,哪怕這個最優,只是在最差的基礎上選擇的不那么壞的結果。
而也只是看了兩三個房子的人,晏清卻已然是心中敲起了警鐘。
她最不愿看見的局面,終究還是發生了。
食不果腹的情況下,為了活命,或者說為了能多活那么一些時候,有人終究還是動了不該動的心思吃人。
這其中最慶幸也最不幸的,大概就是這些人還尚有良知,沒有被潛藏在人心中的獸性所湮滅人性,不曾發生吃活人的事。
當初北地雪災,有醫官在為逝者殮棺時曾發現,有的人是在病死、餓死前,被人活生生殺了果腹的。
而那些被殺的人里,多是些完全沒有反抗能力的老人、孩子。
北地大雪封城,救災在雪災發生后的三個月后才開始,北地人幾乎死絕,尚且活著的,最后也終身受病痛所擾,于生命的最后受盡折磨而亡。
這大概是所謂報應,但晏清卻總覺得遲來的他們,才是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
北地雪災,她其名說是去救災的,實際上卻更像是去殮尸的。
余淮這邊的情況,比當年北地雪災要好,但也沒有好到哪兒去。
水患下的疫病感染情況,出現得比雪災要迅速很多。
余淮縣城里很多人不是餓死的,是病死的。
人吃了病死的雞鴨,尚且容易染上病痛,甚至瘟疫。
若吃了染了疫病的尸體,情況只會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