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對周平、完顏陳和尚等四人的怒斥,非但沒有像李師兒所想的那般,讓周平等四人氣餒,反而是出乎了李師兒的預料,激起了四人的請戰之心。
特別是后來葉青以他為何率軍在收復北地,能夠勢如破竹、攻城略地來分析時,雖然讓完顏陳和尚等人臉面上顯得有些不自然。但不可否認的是,葉青所言的就是事實,就是金國當初為何會在葉青的大軍前潰敗的原因。
不論是沒有參與到其中的完顏陳和尚三人,還是參與到其中的乞石烈諸神奴,亦或是其他跟葉青麾下大軍有過交手的金國將領,也不得不承認,在葉青開始收復失地時,擁兵自重確實是金國當時最大的問題,以及最為致命的弱點。
也正是因為各個將領擁兵自重,從而使得完顏璟在當時不得不御駕親征,以此辦法來迫使其他將領與他一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但即便是當時有完顏璟、李師兒這對金國的皇帝、皇后坐鎮,金國各路大軍的統率,依然在戰場上是出工不出力,雖然在中軍帳內一個個表現的是慷慨激昂、殺氣騰騰,可當要點兵點將上戰場時,每一個將領又都在心里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算計著如何能夠在戰場上保全自己的實力。
正是因為金國大軍的諸多矛盾,才使得葉青能夠在短時間內就攻下了燕京以及燕云十六州,而之所以在后來沒有辦法像之前那般對金國繼續發動快速的戰爭,除了因為有蒙古人的牽制之外,還有渝關以外完全是屬于金國老巢的關系,使得葉青十分清楚的意識到,若是想要強攻的話,不單會引來蒙古人的覬覦,恐怕也會因為巨大的壓力,使得金國上下團結起來,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準備。
葉青之前并不是很了解金國內部的矛盾,但自從他千里奔襲從蒙古人手里救下了完顏璟、李師兒二人,以及在中京府短暫的停留后,使得他有了機會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把金國內部的問題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后來完顏璟的死,更是讓葉青徹底看清楚了金國內部的矛盾,何況當時他也曾提醒過完顏璟,要注意宗室邢王完顏珣,決不能讓其得勢,必須把此人放在他眼皮子底下看的死死的。
完顏璟并沒有把葉青的警告當做回事兒,哪怕那次他御駕親征時敗給蒙古人,已經讓他意識到了內部的問題與矛盾,可完顏璟在少了衛紹王完顏永濟這個最大的支持者后,想要在朝堂之上再有所作為已經是有心無力。
而人到了這個時候,在無法用強硬的手段來震懾自己治下的群臣時,往往都會選擇用另外一種溫和的手段,企圖用時間來解決問題,自然,也是希望通過溫和的手段,來拉攏群臣與他這個君王的關系,從而再想方設法的改善朝堂之上的弊端。
這種相當于自欺欺人的手段,顯然并不會產生他想要的效果,群臣以及宗室,在看到君王忍讓退步時,自然是不會心懷感激,反而是更加的變本加厲,從而使得完顏璟在朝堂上的威望大降,而這也就給完顏珣造成了可趁之機。
完顏珣暗地里的謀劃與拉攏,使得他得到了一批忠心耿耿,愿意擁護他為帝的臣子,完顏璟的溫和與懷柔,使得他失去了一部分對他給予厚望的群臣的期望,加上葉青又是雪上加霜的擠壓著金國生存的空間,北地每一座城池的失守,都讓完顏璟身上的壓力重了幾分,威望下降了許多。
金國的矛盾并非是單一誰的問題,也絕不是單一的各路大軍將領的問題,更不是朝堂之上那些文臣的問題,而是一個系統的問題,是一個全局的問題。
這一點兒從完顏珣謀反篡位后就可以窺見一二,從完顏珣上位以來,雖然他已經看到了完顏璟治下的種種弊端,而他在登基之后,也曾想堅決的來改善這些問題與矛盾。
但正所謂那句俗話: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只有身處到了那個位置,才會知道想要穩坐那把椅子有多艱難,也才會知道,自己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猶如天塹鴻溝般難以跨越。
完顏珣自從登上帝位之后,幾乎每日都是度日如年,最初在沒有得到印璽前,他這個金國的皇帝可謂是名不正言不順,而當葉青所謂雪中送炭的給他送來了印璽后,完顏珣在欣喜之余,又不得不擔心前皇后李師兒的存在,會不會有朝一日把他再次從帝位上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