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為葉青對北地各路大軍的牢牢掌控,以及不顧忌朝堂官員、甚至是天下百姓對他的咒罵與偏見,也才使得北地各路大軍,一直能夠不受朝堂動蕩的影響,保持完全的一致性。
葉青對于北地各路大軍的影響,自然是要比對北地各州地的影響還要大,其驕人的戰功與威望,也讓葉青在北地各路大軍中有著旁人無法可取代的影響力。
當初與趙擴君臣坦誠以待,趙擴主州地、葉青主各路大軍,互不干擾,正是因為這一點,使得朝廷才能夠有一個遷都之后的牢固基礎。
即便是到了如今,雖然北地各路大軍的一些事務,已經開始向朝廷、兵部稟報,甚至包括一些將領的調動、晉升,也都會需要兵部的文書,可說到底,這是北地各路大軍給兵部與朝廷面子罷了。
沒有人會認為,沒有了兵部的文書跟朝廷的認同,北地各路大軍中無論是調動還是晉升的任命,就沒辦法施行。
畢竟,在朝廷與兵部之前,北地各路大軍在葉青多年的打造下,早就已經形成了一套獨有的體系。
而今,之所以與朝廷、兵部之間開始重新建立聯系、建立隸屬關系,無非就是希望一步一步的讓各路大軍跟朝廷、兵部融為一體,最終發展成為北地大軍為朝廷的大軍,是受兵部節制的大軍。
有了謝深甫在地方吏治上的前車之鑒,加上葉青刻意沒有加快兵部與各路大軍之間的融合進程,這才使得北地各路大軍在地方吏治的動蕩中能夠保持獨善其身。
自然,這樣的情況也會被人認為是葉青不愿意放權,不愿意受制于朝廷,還是想要做一個獨立于朝廷之外的、位高權重,甚至是與朝廷隱隱平起平坐的異姓王。
而面對坊間、朝堂的各種流言蜚語,葉青沒有去解釋,也沒有去打壓。
與葉青一樣,已經成熟穩重了的趙擴,在這件事情上也沒有被朝堂官員的勸諫奏章,以及民間的各種傳言所誤導、左右,而是沉下心來,用理性來看待這件事情,并選擇了毫無條件的相信葉青。
君臣之間像是禮尚往來,更像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般,葉青這邊釋放著善意,或者是示之一弱時,趙擴那邊相反的并沒有咄咄逼人的向前一步,而是選擇了同樣的無條件信任與對葉青的倚重。
兩人此舉極為符合他們君臣二人所定的君臣和睦的基礎,而這也恰好讓朝廷遷都之后,既可以保證朝局的穩定,還可以分心共同謀劃草原部族。
但這樣就可以皆大歡喜了嗎?答案顯然是不可能。
所以葉青繼續退讓,而趙擴也繼續倚重,但兩者之間,在退讓與倚重看似矛盾的策略中,最大的受益者依舊還是趙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