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八年的元日,或許會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尤其是在大宋朝自立國以來的史書上,慶元八年這一年的元日,更是成為了上到朝廷、官員,下到商賈、百姓們津津樂道的重要話題。
如果說慶元八年的元日,因為更多的名流商賈、豪門士族涌入燕京城,既填充了燕京的人口戶數,也增添了燕京的繁華與熱鬧,才使得今年的元日顯得格外不同的話。
那么距離上元節僅剩三日的時間時,蒙古國各個部族的大汗,以及拖雷、察合臺等人率領著近三千人的使臣團,浩浩蕩蕩從恢弘的燕京城城門進入燕京時,幾乎是讓剛剛因為元日的繁華落盡,進入短暫休整的燕京城,再一次提前進入到了一番甚至還要比元日熱鬧的景象氛圍中。
隨著蒙古國的使團浩浩蕩蕩駛入燕京城,燕京城的大街小巷上幾乎是人頭攢動、人山人海,爭相恐后的觀看著蒙古國的使臣團進入燕京的這一歷史時刻。
不同于往常其他邦國來燕京的意義,也不同于蒙古國上一次派遣使團來燕京的意義,也不知道是怎么就走漏了風聲,也不知道是不是朝廷刻意放出的風聲。總之,在蒙古國使團進入燕京的前一天,便已經有大量關于這一次蒙古國使臣團進燕京的消息,大街小巷內流傳開來。
總而言之,流傳于大街小巷的消息,讓百姓們一個個是神情激揚、眉飛色舞:這一次蒙古國的使臣團來到大宋都城,既不是來跟朝廷講和,也不是結盟,而是要向大宋朝的皇帝稱臣,是要成為大宋朝的一份子。
也正是因為這個讓人振奮自豪的消息,才使得百姓們自發的涌上街頭,爭先恐后的想要一睹原本是敵國,如今可能變成同一國的蒙古同袍,到底長什么樣子?他們是不是真的如傳言那般兇神惡煞。
“這些蒙古國的使臣,看起來也是很懂禮儀的嘛。”人群中有人議論道。
“你看,還有使臣向我們招手示意呢。”
“哇,這些蒙古人長得還真是人高馬大,你看看他們胯下的戰馬都被比較的那么嬌小,真怕被他們壓斷了馬背。”
“那個滿臉胡子的蒙古人好嚇人啊,看那一雙眼睛,一定殺過很多人的,怎么看都不像是個好人。”
“你看前方那個少年,很像我們宋人啊,不會他們草原上的人,也有人長的跟我們一樣的吧?”
“不就是彪悍一些嗎?但有什么用?還不是向我們大宋朝俯首稱臣了?”
人群中各種聲音匯聚到了一起,使得蒙古國使臣團經過的大街上,吵吵嚷嚷的是好不熱鬧,而寬闊的街道中間,則是留給了那些使臣團可以暢通無阻的通過。
葉青與鐘晴站在街道一邊圍觀的最后一排,葉青因為身高的原因,根本不用仰脖子墊腳,就能夠把街道上的一切看的很清楚,而鐘晴則受限于身高的緣故,一直在仰著脖子墊著腳,但即便是這樣,也只是隱隱約約才能夠看到一絲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