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
朝堂之上被逼無奈的韓誠,在王淮與其他官員的攻訐下,終于在朝堂之上立下軍令狀,愿意讓其子韓侂胄率京西南路的屯駐大軍南下,去平定自杞、羅殿兩國的叛亂。
如果無法鎮壓叛亂,不能夠為圣上解憂,不能揚朝廷之威,韓誠甘愿被罷免右相、樞密院之差遣。
大宋地圖前,原本利州路主西、京西南路指北,淮南東路向東,三路屯駐大軍三路同時北上,但隨著京西南路的這路中路大軍撤出南下,便就成了虞允文的利州路、葉青的淮南東路兩路大軍分指東西,從而少了一開始被視為中路主力的京西南路大軍。
不過這對于韓誠來說并沒有什么,事已至此,北伐到底如何,已經不是他要關心的事情了,如今他的重心,自然而然的便是落在了自杞、羅殿兩國的身上。
淳熙十五年三月,回臨安省親的韓侂胄前往京西南路,而后便開始率兵南下,平定自杞、羅殿兩國
的叛亂。
自杞、兩國的叛亂,早已經被葉青把此消息放風給了金廷,自然,他也不知道,這個消息是不是會讓金國,在防備他們的北伐動作時,會變得掉以輕心。
淳熙十五年五月,陰雨連綿的天氣,讓屯駐大軍的行軍速度變得如同蝸牛一樣。
從三月底到如今的五月底,淮南東路的五路大軍,如今也不過是攻下了山東東路的三座城池,而嚴格意義上來講的話,或許說是真正的攻下了一座城池也不為過。
距離宋廷疆域最近的海州、淮州兩座城池,因為海州知州趙秉文、以及彭城知縣的里應外合,淮東軍不費吹灰之力的便在第一時間攻占成功。
而到了五月初的時候,淮南東路大軍的人數也已經由當初的三萬人,在攻陷沂州之后,搖身一變成了五萬人之眾的伐金大軍。
按照后世的理解,如今總算是走出了江蘇,在山東攻下了一座城池。
這讓葉青與大軍振奮之余,也開始站在了巨大的地圖前,開始商議著,接下來該如何行軍。
一路向北,必然是金人重兵把守的泰安州,而若想要拿下此城,必然會遭到泰安州的嚴防死守外,還會遭到左右兩側其余金人的進攻。
“只有拿下徐州,我們才能沒有后顧之憂,向西可以直擊滕州,而后沿著邳州、濟州再直達泰安,如此一來,濟南也就在我們的視線之內了。”辛棄疾皺著眉頭說道。
這兩個月來的一切都很順利,甚至對整個大軍來說,攻沂州城池的艱難,還不如這一場綿延細雨的行軍艱難一些。
所以如今大軍雖然士氣頗為高漲,但若是直接繼續背上,碰上的可就是金人嚴陣以待,如同釘子一樣釘在那里的堅城鐵騎,勝負就很難預料,甚至很有可能,一場小小的失利,就有可能讓整個大軍剛剛建立的信心,瞬間被打的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