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兩難
文人最大的缺點便是剛愎自用、泥古不化而又意氣用事,遇到世間不平事時,一腔熱血比誰都要高昂,但正是因為他們固執己見、不懂變通的性格,向來又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而善權謀、識詭計者,要么在當代就成了朝堂之上的佞臣、權臣,完全不在計較身后名,要么便是轟轟烈烈、忠君愛國一生后,留下了供后人茶余飯后、爭吵不休的是非談資。
從上往下看,從下往上捋,在科舉盛行的時代,在文人占盡上風的治國安邦之中,有影響力的文人大多失意于當下,得意于后人對于他的評價。
得意于文壇、失意于朝堂,但即便是這樣,依然是有著大多數的文人,憑借著一腔憂國憂民的熱血以及理想抱負,削尖了腦袋想要立于朝堂之上,寄望著靠本能的理想主義,來使天下變成他心目中的那般理想,但終究都是在朝堂之上撞的輕則頭破血流,而后意志消沉、渾渾噩噩的渡完一生。
重則更是家破人亡、身敗名裂,終其一生也被釘在了恥辱柱上,只能夠靠著后世的客觀立場,如同重生一般變成了讓人仰望的存在。
不論是在如今,還是在后世,這樣的事情一直都在發生著,活在當下的從來沒有人會去珍惜、仰望,唯獨死了之后,他一生的成就便會立刻被拔高到另外一個高度,言論之下便飛仙成圣。
就如同后世的一些文體明星一般,活著的時候謾罵多過贊揚,但一旦去世或者退役后,立刻就搖身一變成了藝術家、大師,其成就瞬間就成了不可超越的經典。
遠古吹的人越來越多,就如同當下的文人士子一般,在死者為大的“權利”下,站在道德制高點,打著祭祀死人的旗號,行著為自己謀私利的行徑。
祭祀孔圣人、修繕孔廟的舉動,既能夠讓孔圣人的威望在諸多統治者為了民心的情況下,無限的拔高,同樣,也能夠讓統治者借助于此收獲更大的利益。
孔子如是、關云長如是,未來的朱熹也是如此,生前無法為統治者帶來更多的利益,但在改朝換代后,卻是能夠帶來超乎尋常的集團利益。
朱熹想借助修繕孔廟翻身,從而能夠化解來自臨安朝堂之上,韓侂胄對于他的打壓,順帶著還能夠給葉青添堵達到一舉兩得的目的。
“所以說白了,朱熹顯然如今對于朝堂還未死心啊。”葉青端著茶杯,看著忙碌了一天的蕭貞說道。
蕭貞卻是有些不太相信的撇撇嘴,道“葉大人,是不是有些過于小心之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