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
何為狼性、何為羊性歸根結底都是人性。
游牧民族一直不曾停歇過對中原的侵擾,非狼性、非羊性,乃人性罷了。惡劣獨有的草原、沙漠環境形勢,不得不讓他們在天災人禍跟前,選擇狼群一樣的生存方式。
當所有領地無法再為他們生存下去的食物時,必然要走出領地、擴大領地范圍為能夠活著而覓食,與其他動物爭搶資源,或者是與同類相互殘殺而在所不惜。
農耕文明同樣是要靠天而延續生命,只不過在得到了大自然的垂青,在自然環境的優勢之下,使得人們不用出走“領地”,便可以好好的活著。
水患肆虐時,中原百姓也會遷徙,另覓存活之地,干旱無雨時,百姓同樣會選擇出走“領地”,只為能夠活著。
所以不管是游牧民族,還是農耕百姓,在天災人禍跟前,基于對自身生命的尊重,都會選擇走出“領地”,尋找讓生命延續下去的方法。
歸根結底都不過是人性,或者是動物的天性罷了。
羊群走出這一片草場覓食,同樣是會得到其他羊群的抵制,狼群走出領地覓食,同樣會得到其他狼群的抵制,為了活著,狼群走入了羊群、羊群誤入了狼群,歸根結底,不管是人
還是動物,為了能夠活著,進行侵略也好、遷徙乞討也好,其實都是天性,不分高低等級的動物天性。
從來沒有什么狼性、羊性,心靈雞湯、職場專家嘴里的狼性、羊性侃侃而談、說的頭頭是道時,在葉青眼里,總是會給他們套上一個靠投機取巧而存活的狐貍面具,而后才會覺得恰到好處。
沒有狼性、羊性之分,只有天性而言,才能夠讓葉青相信,通過戰爭,或許能夠撥亂反正,這個即將在后來桎梏華夏民族天性的關鍵時期。
后世幾乎所有的傳統思想,都在宋時匯聚成河,而后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擋之勢,一直延續了近千年的時期。
這一時期的三字經、百家姓,以及最為著名的,便是被朱熹以孔子、孟子、曾參、子思命名的四子書,也就是四書終于問世,從而成為了科舉場上的不二選擇。
至于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之后的元明清,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當科舉考試的出題范圍被限定于朱熹所注的四書,從而形成了大名鼎鼎的八股文后,華夏民族的命運有多慘。
當能夠左右國家命脈的科舉士子,其思想被限定于嚴苛的條框范圍內之后,一切都要在調理之間行進之時,天性必然是要被桎梏于一方天地,而后如同坐井觀天的井底之蛙。
戰爭的殘酷、粗暴被世人所厭惡,但不得不說,通過戰爭不單能夠奪得財富,還能夠讓時代發展的腳步加快,種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戰爭手段,天馬行空的戰爭方式,就像是站在了文人科舉的對立面,他在犧牲掉兵士的生命之時,也在解放著人類的天性,迫使著人們為了戰爭的勝利,不得不絞盡腦汁,把任何能夠贏得戰爭的一切手段、方法都在戰場上施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