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的爆發,其中永遠不會少了投機者,而這些景象,從戰前就已經能夠察覺到一些端倪。
整個河套三路,隨著金人逼近黃河后,便使得官場之上當初那些遺留官吏變得人心思動,其中不乏一些人,已經開始暗暗做著宋軍一旦戰敗后的各種準備。
陰云密布的黃河一戰,雖然對百姓沒有過多的影響,但即便是如此,人心惶惶的景象,在整個河套三路依然是比比皆是,隨著大量的官吏思量著自己的后路,判斷著金、宋孰強孰弱的形勢,從而引的就連老百姓,也開始偷偷的議論著,接下來的河套三路是否又要變天
戰爭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宋軍的三萬人馬,破天荒的頂住了金人的前幾波進攻,但即便是如此,人數毫不占優的宋軍,依然是不被百姓與官吏看好。
特別是那些遺留官吏,以及在當地有影響力的豪門貴胄,或者是富商大賈、文人士子,則就成了百姓眼里的風向標,時刻豎起耳朵傾聽著他們對如今河套形式的高談闊論,而后暗地里長吁短嘆一番宋廷這些多年來,為何就不能真正的強硬起來呢
相比較于善于投機的文人士子,富商大賈來說,更為基層的百姓,在大是大非的立場之上,表現的反而要比那些有影響力、有權力的人要堅定很多。
畢竟,在百姓的心中,不管頭頂的天是姓趙還是姓完顏,只要能夠讓他們吃飽穿暖,過上太平日子就足矣。當然,從感情來說,他們內心里更多的則是傾向自己歸屬于宋王朝,畢竟華夏歷史的文明中,異族占據大半江山的景象還不曾像金人這般強勢過,自然希望更該是華夏正統的趙宋來繼續統治這河套三路。
只是百姓的心聲,好像不管在哪個朝代,跟朝廷官府的立場都永遠是相對立的,百姓想要安居樂業,官員卻想要加重稅賦,百姓想要吃飽穿暖,官員卻想要中飽私囊,百姓想要盛世太平,官員卻在因自己的利益而明爭暗斗。
百姓的心聲,從來不是統治階級優先考慮的問題,利益永遠都是統治集團的第一優選選擇。
河套三路的百姓同仇敵愾想要與宋軍一同抗金,而官員則是選擇按兵不動,默不作聲的躲在一旁看風向,盼著金人再次能夠入主,要么便是期望著葉青能夠打退金人。
一個不太穩固的后方,即便是跟前線的三萬將士毫無干系,但同樣會影響到前線將士同仇敵愾的軍心與戰力。
慶王趙愷以及葉衡,在戰事還未開始前,匆匆趕到了延州府,而此時的延州,因為劉敏行的離去后,掌治所一切政務的官吏,便成了韓富、范文溫二人,至于另外一位被葉青列入“黑名單”的龐川,此時則跟劉敏行在綏德州較勁,一時之間,因為前方的戰事,竟是誰也無法奈何誰。
慶王趙愷的到來,多少使得河套三路的百姓有了一絲撥云見日的感受,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