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葉青與金人談和的消息被史彌遠、韓侂胄知曉后,兩人不約而同的在濟南府跟蘭州府,加快了拉攏辛棄疾跟虞允文的計劃。
但不管是送文人字畫還是珠寶首飾,抑或是韓侂胄這邊更為直接的想要參與到蘭州府的政務之中,在暫時都沒有說服兩人的情況下,史彌遠與韓侂胄則是再次變換著手段,繼續對虞允文、辛棄疾展開著拉攏的攻勢。
辛棄疾也好,虞允文也罷,當年都曾經在臨安府任過差遣,雖然當年在臨安府同樣是不惹人注目,身份地位都是那么的不起眼,但不代表史彌遠、韓侂胄就無法找到當年在臨安府,與辛棄疾、虞允文一同為官的其他同僚。
濟南府的史彌遠招來了當年與辛棄疾關系頗為不錯的幾名官員,開始走馬燈似的天天邀辛棄疾敘舊,蘭州府的韓侂胄同樣是招來了當初大理寺與虞允文一同為官的幾名吏員,一個個打著投奔虞允文的旗號,希望能夠在蘭州周邊各府州縣謀個好差事兒。
華夏官場的傳統向來不過是人情世故,即便是幾千年來最為不近人情、沒有情面可講的律法,在華夏民族的傳統中,往往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人情世故。
人情大于律法、原則更是數不勝數,官場之上的人情世故,也就更是會讓一個個原本懷著精忠報國、忠貞之心的官員,在不知不覺中迷失在了官場的人情世故中,從而不知不覺的成為了權力黨爭之下的傀儡、棋子。
辛棄疾每天應付著來來往往,與他多年前稍有交情的同僚,虞允文也不用再絞盡腦汁去琢磨如何回絕韓侂胄,但每天依舊是需要想著不同的借口,來應付舊日大理寺的同僚。
自然,此時不管是史彌遠還是韓侂胄心中都很清楚,眼下不管能不能夠拉攏到辛棄疾跟虞允文,他們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葉青與金人萬一談和后,從而回過頭來整理整個北地的官場。
不能讓葉青跟金人和談完后回過頭來,再次有權傾整個北地的機會,必須要在如今廣袤的北地打破葉青對于官場的壟斷,史彌遠與韓侂胄,便不得不考慮著前往京兆府的可行性。
身在金營的葉青,對于辛棄疾、虞允文如今面臨的壓力即便是知情,但他如今顯然也無法顧及到這些,唯一能夠做的,便是相信辛棄疾、虞允文二人,不會在這個時候投入到史、韓二人的陣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