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的正統性跟合理性,一直都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質疑。
這些年來劉克師也能夠看出來,只要兵權緊握手中,那么葉青在北地想要做什么事情,就可以完全依據自己的想法兒去做,而不是要受朝廷的節制。
所以如今的葉青,完全無需要大到讓人驚嘆的職差,反而是需要把眼下的實力加以穩固才是要緊之事兒。
大都護之職宗室遙領,從而使得北地名義上都乃是大宋朝廷的疆域,而辛棄疾、虞允文,以及他劉克師又是以葉青馬首是瞻,只要他們三人以都護府副都護的名義,幫葉青穩定好各路政務與財力,再加上葉青手里牢牢緊握的兵權,那么葉青實質上就無異于
北地的王。
民、軍、財,一個集團勢力最為重要的無非就是這三點,民政、軍政集三大都護府之身,而另外的財政,則一直都是在合二為一的淮南路,所以于葉青而言,任三大都護府的副都護與淮南路的安撫使兩大差遣,就足以解決掉所有的問題,從而還能夠使得他在天下人跟前,擁有一番更好的忠臣聲威,還可以減少來自朝堂之上的攻訐跟朝廷的忌憚。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不過都是一些欲蓋彌彰的心照不宣手段罷了,但政治向來不就是如此彼此心知肚明不捅破最后一層窗戶紙,而后而取所需而已。
當然,這也并非是一勞永逸的辦法,畢竟,時代在發展,所有的一切都在因變化而變化,當下能夠
做的,不就是跟隨著時代的步伐,用最為適合當下的策略來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
葉青最終同意了劉克師的建議,或許這也是為何葉青任何人都沒有說,只告訴劉克師的用意。
畢竟,劉克師作為北地的第二個葉青,更懂葉青,也知道該如何為葉青來在北地謀取、集中最大的權力。
只是,有些話已經不適合他親口去說,而是需要借助他人的勸說,來讓北地的所有人明白,葉青如此乃是眾望所歸。
權謀或許就是如此,在達到一定的身份地位后,自己想要的便可不經自己的嘴說出,而是通過點撥自己的手下來幫自己說出來,從而達到自己的政治目
的。
劉克師沒有問安北、安東兩大都護府的大都護、副都護人選,畢竟,這才是該葉青親自過問的事情,自己身為忠誠于葉青跟前的屬下,可以肆無忌憚的為了維護葉青的利益而暢所欲言,但在不該自己過問、插手,沒讓自己過問的事情上,劉克師同樣能夠做到,不聞不問。
崇國公是葉青認為最為適合長安安北都護府大都護的人選,而至于濟南的安東都護府,葉青自然是打算把此當作一份大禮,送給朝廷,而后由朝廷來決定,差遣誰遙領。
自然,這份大禮葉青寄望收到的回報,便是繞過朝廷,由圣上欽點的恩科進士,以此幫北地解決官
吏與科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