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時日里來,他一直想的是,如何借著葉青繞過朝廷,私自跟金人主動談和一事兒,而后召葉青回臨安問罪,還從來沒有去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考慮,如何先把葉青召
至臨安,而后再對癥下藥。
“不知畢卿可有何諫言不妨說來聽聽”原本最不被他看好的畢再遇,竟然能夠反過來想問題,這倒是給了趙昚很大的驚喜,從而也讓他覺得,畢再遇顯然不只是一個,只能夠指認葉青鴆殺趙汝愚一事兒的大理寺卿,顯然也有著更為縝密的心思。
“回太上皇,兵部不曾派兵馳援北地,可以視作是葉青因兵力不足,而不得不跟金人談和的原因。但顯然這并非是唯一的原因。畢竟,若葉青手里兵力一直以來都不充足,那么奪取大半夏境一事兒,便不可能進行的如此之順利,甚至是順利的讓人有些難以置信。所以臣推測,葉青跟金人主動議和,必然是還有其他不得已的苦衷,比如。”
看著吞吞吐吐的畢再遇,趙昚難得有些急切的追問著“比如什么事情”
“回太上皇,臣只是猜測罷了,并不敢確認是否屬實,所以還請。”
“但說無妨。”趙昚再次催促道。
“臣以為,或許跟史彌遠史大人、左相韓侂胄韓大人有關。臣猜想,葉青在延州并未敗過一次,甚至在這大半年跟金人的攻守戰中,還一直隱隱占著上風,雖然每次拒敵都是十分艱難,但不管如何,延州一線一直都不曾失守過。所以金人之所以會同意與葉青主動議和,顯然也是因為他們在延州寸步難進的窘境,所以正好借著葉青的議和意向而議和。而葉青議和的目的,顯然就是因為史大人跟韓大人相繼在濟南府、蘭州府的事情,以及又一次前后到達長安,使得葉青不得不與金人議和,而后好回過頭來跟史、韓兩位大人周旋。”畢再遇說的顯然也是有理有據,不光是趙昚聽的連連點頭,就是連留正、錢象祖也是不由自主的跟著默認點頭。
“依畢大人所猜想,如此顯然是。”留正不慌不忙的看了一眼趙昚,而后又看了一眼畢再遇,見趙昚沒有阻止,才繼續說道“顯然葉青是怕后方不穩,會被史大人、韓大人二人趁機謀取利益,拉攏北地官員,所以才會如此。”
“這或許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這一次說話的則是錢象祖,看了一眼默默不語的趙昚,錢象祖說道“回太上皇,自臣任兵部尚書以來,兵部雖然無法節制北地兵馬,但自從葉青向兵部求援來看,葉青在北地,不單面臨著兵力不足的問題,同樣還有各路官吏不足的問題,甚至是包括糧草難以為繼的問題。”
看著畢再遇、留正,包括趙昚,都把目光指向了他,錢象祖不慌不忙的繼續說道“吏部尚書史大人在前往濟南府時,就已經命戶部尚書鄭清之大人,斷了供給北地災民的糧草,因為史大人發現,諸多通過淮南路進入北地的糧食,并非是進入到了百姓的手里,而是都被葉青充作了軍糧。山東等路,因黃水泛濫,雖然使得百姓游離失所、無家可歸,但這幾年的治水在辛棄疾等眾官員的努力下,還是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山東等路,如今不敢說百姓家里有余糧,但勉強度日已經不是問題。再者便是,北地乃金人吏治多年,而葉青收復北地諸路后,各路官吏的問題同樣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問題,當初匆匆收復失地后,葉青還可以任免那些當年便在金國為官的官吏,但如今北地已經歸我宋廷多年,葉青顯然便不可能再由著曾在金國任差遣的官吏,來治我大宋朝廷的州府,所以官吏人員不足,也同樣是北地的致命軟肋。”
留正思索整理著錢象祖的一言一語,畢再遇同樣是皺著
眉頭,深思著北地如今所面臨的困境還有哪些,唯獨只有太上皇趙昚雙目無神的望著西湖在發呆。
當年在高宗皇帝去世前,趙昚就已經隱隱厭煩了那些繁雜的朝堂政事,而隨著高宗皇帝的去世,與其說是趙昚傷心欲絕之下,無力理政,倒不如說是,正是因為高宗皇帝的去世,終于是讓趙昚有了足夠的借口,把朝堂政事置于一邊不去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