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雖無江南那般雕梁畫棟的樓閣,宛若仙境的小橋流水,但在這幾年因為治理洪水的改造中,也是慢慢體現出了它獨有的特色。
隨著金人風格的烙印終于都被慢慢抹去,走在大街上,如今的濟南看起來倒是顯得頗為質樸無華,而其中不管是建筑風格,還是城池布局也都是以中原傳統風格見長,雖然其中還有一些金人風格似的建筑,但整體上的濟南,如今已然是完全脫離了舊時金人統治的枷鎖,質樸與豪放的特征,就如同現在整個北地的風格一般,并不去張揚華麗,在質樸中卻同樣有著濃濃的中原正統藝術感。
橫七豎八的大街寬敞如臨安御街一般,整整十五條大街構成了整個濟南府大的框架,如同骨骼一般撐起了整個濟南府。
其中縱橫交錯的街巷更是數不勝數,交織于其中,車來車往、人流不息同樣是一幅熱鬧景象。
琳瑯滿目的物品在街市上原本混為一體,但如今隨著辛棄疾等官員的吏治,各種各樣的物品也在商賈的主動下,漸漸被區分明朗化。
東西南北四市,如同南來北往的貨物一般,在城內被劃分成片,西域往來的貿易,北對金人、蒙古人的街市,東納水路鹽鐵的交易,南有與揚州、臨安甚至更南邊的商賈,在濟南城內涇渭分明,各自對著彼此的方向。
濟南有泉城之稱,加上各泉為源首而匯流的小清河,在這一次治理黃河水時被疏通,在成為防洪除澇的關鍵之渠后,同樣也成為了接納海上貿易的一條重要水路,與濟南府的護城河連接為一體。
辛棄疾與葉青帶著隨從策馬出城,而鐘晴則是在濟南城繼續著審視這座古老的城池。
順著小清河一路往東,河面上的船舶來來往往,隨著數十人跳下馬背,沿著河岸緩緩向前,享受著大自然難得的安寧。
“海州兵營如今并沒有打算棄之不用,安東都護府如今有精兵十七萬之眾,其中騎兵已然達到了七萬余人,一旦海州水軍以后駐營益都,濟南府四周的兵力就將達二十余萬人,與趙乞兒統領等人已經商議過了,待他們駐守益都后,安東都護府便會派遣三萬步騎填補海州兵營的空缺。”辛棄疾指著小清河延長到天際的遠方,像葉青解釋道。
益都緊鄰渤海,同樣是一個極為平穩的港灣,如今隨著后方大大穩定后,那么水軍自然也有必要把大營往前提,從而在此可以扼守住更多的關鍵要道,更為重要的,自然是使得水軍距離金人會更近了一些。
益都到濟南的距離達到了近六百里的距離,而如今安東都護府的十七萬大軍,則是分別不屬于歷城、齊河、濟陽等地,所以一旦水軍占據益都大營后,必然是要犧牲一部分大軍的大營,而唯一的方法便是兩方互換,從而免于出現人滿為患的窘境。
當然,海州一直都是北地的關鍵要害,三萬步騎南下,除了因為避免人滿為患的困境外,自然還有其他目的,便是扛下趙乞兒、老劉頭、潑李三等率領的水軍,在必要時候馳援淮南路的重任。
淮南路雖然如今已經歸屬于北地,但因為北地跟朝廷之間不確定的關系,加上新君繼位等等因素,讓北地不管是辛棄疾還是其他人,絲毫也不敢認為如今他們的后方就毫無隱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