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皇帝原本一直居于孤山,而在回到臨安皇宮時,太上皇趙惇與當時的皇后李鳳娘則是身處孤山,所以宮內發生叛亂時,不管是太上皇趙惇還是皇太后李鳳娘其實都不在宮中。
所以常年久居于孤山的孝宗皇帝突然回到臨安,是有其他的事情,還是就是專門為了誅殺叛黨韓侂胄而回到了臨安皇宮
若專門是為了誅殺叛黨韓侂胄,那么為何非要等到葉青回到臨安后才行動呢難道說只有葉青有能力誅殺韓侂胄嗎
顯然這個答案并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但也不得不說,這個答案卻是有理有據、也合情合理。
當然,另外一種答案便是,孝宗皇帝回到臨安皇宮,是打算命韓侂胄誅殺叛黨葉青,如此孝宗皇帝因為葉青回到臨安的原因,就顯得是那么的理所當然、令人信服。
畢竟葉青常年居于北地,孝宗皇帝若是對葉青有所不滿,想要誅殺權勢在北地越來越大的葉青,那么就必須等到葉青回到臨安后才能夠動手。
如此才能夠合理的解釋,常年久居孤山的孝宗皇帝,為何要重回臨安皇宮的原因。
而誅殺葉青的原因自然也要比要誅殺韓侂胄的理由要顯得充足很多,韓侂胄為當朝左相,雖在朝堂權勢遮天,但終究是因為跟太皇太后的這一層關系,使之也算是皇親國戚,所以孝宗皇帝誅殺皇親國戚的韓侂胄,理由就顯得牽強了很多。
反觀葉青,顯然更有謀反作亂的動機,從夏國關山進入京兆府路時,被夏人伏擊,據說是臨安朝廷也曾參與其中,這顯然就成為了葉青有可能謀反作亂的動機之一。
而后來葉青脅迫吳王、慶王至長安為求自保,以此暗中要挾朝廷,以及在北地的權勢越來越大,甚至整個北地都已經歸葉青一人節制。朝廷根本無法插手當地的任何吏治的事實,都足以證明,朝廷深怕葉青在北地勢力越來越大,從而自立為王,或者是在北地另立新君,于是朝廷這才對葉青動了殺機,以此來解除葉青對大宋根基的威脅。
所以無論怎么看,葉青都更像是那個叛黨才是,畢竟他有著比韓侂胄更為充足的謀反作亂的動機
但結果卻是,韓侂胄成了謀反作亂的叛黨,而葉青,也并沒有因此而得到該有的功勞與獎賞,甚至是在新君繼位的同一天,他則是選擇了一個人落寞的繼續北上,繼續他北伐的征程。
所有的一切不過發生在短短的數年時間里,但卻已經被蒙上了一層歷史的厚重疑云,是非對錯以及真正的答案,仿佛已經無從查找、無從驗證。
如同后世所謂的磚家,在解析一件件歷史疑案,到最后總結之時,其實他自己也是云里霧里,又哪里分得清楚對錯以及誰才是正義或邪惡的一方
朝堂之上,顯然更是難以分得清楚是非黑白與對錯,誰是忠誰又是奸
臨安的雨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就如同出沒于臨安大街小巷的蓑衣者一樣,依舊是延續著他們神秘的行蹤、急匆匆的步伐。
雨勢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但在臨安的一些有心人眼里,卻是仿佛看到了天空的烏云漸漸裂開,有陽光灑下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