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也就抓緊了這短短的三日時間,既是像葉青陳述著如今灤州境內的民生,也傾訴著如今他們所遇到的種種苦難阻礙,總之無非就是沒有遭受過戰火的灤州境內,雖是一片和諧景象,但這些全都是因為他們這些官員的功勞,才得以讓灤州境內得以保持太平。
這期間李師兒曾經差遣完顏陳和尚找過葉青一次,但葉青根本沒有理會,而是差遣了跟前的賈涉去與之交涉,最后由賈涉出面拒絕了李師兒想要在灤州繼續逗留的要求。
灤州身為從渝關進入金國前的最后一座大城,自然是要比他們途徑的其他州縣要熱鬧繁華許多,加上從沒有被戰火波及過,所以眼下的灤州要比渝關等地更適合李師兒他們逗留。
可在葉青看來,灤州雖然是一座大城,但因為沒有駐軍的緣故,所以自然就不適合或許內心里還有些小九九的李師兒,做長時間的逗留。
離開灤州城繼續向東,風和日麗的天氣下,仿佛使得整個天地因而都廣袤了幾分,隨著越來越接近渝關大后方的最后一座重城盧龍時,好像鼻尖已經能夠嗅到北地海域獨有的海洋味道。
盧龍城因人名而生,相傳當年的大帝秦始皇在巡游至此地時,專門差遣了盧生、韓終等人入海求仙尋找長生之道,從而在得名秦皇島之前以盧龍為名。
聽到葉青如此解釋盧龍之命的由來時,在身后馬車上被近百金人騎兵守護的李師兒嗤之以鼻,向來不喜漢人用這些典故、傳說來命名城池之命的她,對于這種以傳說、典故而命名,又經由葉青之口解釋的故事,更是覺得頗為諷刺以及不屑一顧。
在李師兒看來,葉青更是想要通過這番言語來定義渝關以西都乃是宋廷之名正言順的轄地,所以在她看來,或許過了渝關以后,葉青還能夠用各種也不知是滿口胡謅的傳說、典故來證明渝關以外的地域,也都是宋廷名正言順的疆域。
盧龍距離關口渝關不過數十里地,金廷統治之時,這里便是一個重要的駐兵之地,雖然不像如今這般被宋廷更加加以重視,但向來身為連接關內、關外樞紐的渝關,在金廷遷都至燕京后,也是一直都不曾被金廷忽視過。
只是因為過了渝關之后依舊是金廷轄地,所以即便是有駐兵把守,但更多則是象征性的意義,以及對于燕京之地源源不斷輸出兵員的兵營。
隨著耶律月開始動身前往安西時,耶律乙薛便已經開始從安西再次返回渝關,相較于葉青這一路上因為李師兒拖慢了行程,耶律乙薛則是如同兩肋生翼,近千里的路程耶律乙薛便只帶著自己的百人親衛一路疾行,竟然是在葉青到達盧龍的前一天率先趕到了盧龍。
葉青一行人在進入盧龍時,耶律乙薛已經率著盧龍城的各級官員在簡易的城門口相迎,落日的余暉下,葉青甚至連馬車都沒有下來,只是在耶律乙薛靠近馬車后,掀開車簾低語了幾句,而后便在盧龍城其他官員臉上帶著失望之情下,緩緩駐扎進了盧龍城。
相比較于耶律乙薛并沒有想要在葉青跟前表現的心思,以及耶律乙薛已然成為燕王的心腹事實,盧龍的官員自然是想要在燕王到達此地時,能夠第一眼見到燕王。
就算是無法在城門口跟燕王說上哪怕一句話,但最起碼也能夠在燕王面前混個眼熟不是
可燕王他老人家在抵達盧龍城城門口后,竟然是連馬車都沒有下,只是跟自己的心腹低語了幾句便開始進城,這讓已經苦苦守候多時,在心里已經不知道打了多少草稿,盤算斟酌著在見到燕王后,如何能夠在簡短的寒暄中給燕王留下深刻印象的官員,自然是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