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修道門派的太平日子,若是門派強大自然是行,若是門派衰落,怕是連農戶都要遭殃,修道之輩可沒幾個善茬!
對王七的想法呂岳嗤之以鼻,倒是“賦稅不高”這四個字讓呂岳心中一凌,莫名的感覺有些不對勁。
雖然呂岳對這個世界不了解,但也能看出來這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這樣的社會中,農民是國家的基礎,而田地則是農民的命根子,換句話說,農業社會的根基在土地上。
在農業社會,地租賦稅都是官府收取,有著規定的數額,地球古代和聊齋世界雖然不同,但都是以土地為主,那政策應該就都差不多。
做地主的能做主加租,卻不能做主減少,因為減少了就要自己掏腰包貼上,可這里卻說賦稅不高。
歸屬于國家的田地賦稅免不得,能免的,就意味這這土地要么瞞報,要么是官府贈與,都是不交賦稅的。
“這些田地都是玄通觀的?”呂岳皺眉道。
“是的!”王七笑道:“三十年前玄通觀祖師入京都為天子講道,得授“玄通真人”名號,賜道山一座,賜田三百畝!”
“這山腳下的田地,可不止三百畝吧!”呂岳打量著玄通觀山腳下的水田道。
“三百畝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這些年隨著佃戶開墾,玄通觀的田地大概有三千多畝!”王七嘆道:“三千多畝田地,養活了不少人,要不是遇上公子你,說不得過上幾年我也要帶著樂樂來投奔玄通觀!”
王七話語中滿是感慨,還帶著對玄通觀的崇敬,卻沒有發現呂岳臉色越來越難看。
三十年田地數量漲了十倍,開墾的荒地自然也有,但整座山才多大,大多數不還是兼并的農民土地。
修道之人講究財法侶地,窩在山中也能靜修,但那里有開山立派來的氣派,來的進度快。
在山中衣食住行都要自己打理,開宗立派有弟子服侍,有田地固定收入,自然是好的。
但假如每個修道人都這樣干,需要多少田地才能養得起,田地產出被換成修行資源消耗,只進不出。
修道之人有壽命久遠,這樣的修道之輩人數一多,任是什么樣的朝廷,都要被拖垮。
一個清平縣才有幾畝田地!
以中國明清時代為例,明清除了工業化化肥和改良種子,在土地農耕種植技術已經趨于完美,但即便是如此,也要三畝地才能養活一個成年人。
田地需要勞力耕種,沒有計劃生育限制,農民自然是拼了命的生,一家七個八個都是正常。
地是固定的,人多了,自然吃不飽,吃不飽就要鬧事,這就是農民起義,然后就是戰亂,災荒,田地荒蕪,打仗死一批,餓死一批,人口數量降下來,再有明主出世收拾河山,再立皇朝。
農業社會朝廷出問題,其他都好解決,唯有田地這個問題難辦。
田地問題是農業社會動亂的根源。
解決田地問題只有兩個辦法,要么向外擴張增加田地,要么提高畝產,這也就是為什么袁神農功德無量,能夠獲封大帝的原因。
呂岳研究過地球上古代農業社會的歷史,深知這其中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