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當頭,任何一個決定都關系到朝廷的生死存亡,李倧雖然已是騎虎難下但依然不敢冒然做出決定,只得召來幾個心腹相商。
他覺得難,幾個心腹臣子也覺得難。
最終還是背鍋俠李景奭最先站出來表態,響應明廷出兵!
理由很充足,自本朝起便依附明廷奉其為正統亦為大統,兩次胡亂吾等已失了國體,此時有機會搬回顏面重歸正統為何不爭取一下,且不說明廷待吾等不薄,壬辰胡亂時多依明廷方才存國,至于兩次胡亂非明廷不救,實無力也!
此番明廷緩過勁來與清廷抗擊,又有利我朝,吾等豈能袖手旁觀,可別忘了前不久若非明廷那支奇兵,咱們此時……
有個帶頭的,余下皆應,
李倧也暗暗下了決心,干就干吧,畢竟大太監那八個字的分量太重了,而且解讀起來也特別的瘆人。
你可以理解他在分析局勢,你若不跟著干,這場仗我敗了那多爾袞必須回頭收拾你,那時候你求我出手我未必幫得上忙。
你也可以解讀為,你若不跟著干,我要贏了,空出手來同樣收拾你!
但你要是跟著干了,即便我輸了,但多爾袞也沒多大體力去收拾你,而且即便收拾你我也會出手牽制。
假若我贏了,那好處更不用說了,你的人質都會回國,你以后不用再給多爾袞當兒子給他上供孝敬了,又可以回到大明爸爸的懷抱,每年只需說幾句祝福好聽話,我啥玩意都給你,畢竟大明就喜歡聽好話,喜歡聽外人說好話,至于自個老百姓說啥不重要!
誰叫俺大明是個體面人,特在意臉面,不會像清廷那樣無底線的索取,相反哪怕自個家里窮的揭不開鍋也得資助外邊的小老弟們。
清君側是突然發起的,讓一眾親清派措手不及,軟禁龍骨大也是力排眾議直接干,親清派氣的或者說嚇的直跳腳但已晚了,等到突然間又伏擊多鐸的時候,親清派連屁都不敢放了,因為他們知道放不放都沒用了,放了,李倧等親明派會在小本本上記著的,而且清廷回頭收拾朝鮮的時也會無差別削他們的。
但李倧依然知道,明天朝議時還會有些大臣會跳出來反對的。
會覺得他在玩火,會覺得他在自焚。
但李景奭直接拍著胸口說:“任他們跳腳,此番出兵后果由臣擔著,若敗了或者錯了,臣任殺任剮!”
李倧當時就感動的一把鼻涕一把淚,好一個背鍋俠客啊,人生得一鍋俠,夫復何求!
本來要等明早朝議后再決定發兵的,但李倧幾人一商量,戰機稍瞬即逝,事不宜遲啊,何況大太監也說了,看到信后立刻發兵,可見那邊戰機多緊急。
于是當天下午便發旨送往義州,令其傾盡兵馬立即進攻遼陽,同時附帶情報,遼陽此時城空,但不可大意。
又發旨令定州兵馬移駐義州,這是采取兩手準備,第一若義州兵馬不利或不足可前往支援,第二則是義州兵馬若出了意外,大門還得有人看守!
只是這樣李倧還不放心,因為他太知道自個手底下這些軍隊的尿性和德行了,恐清癥嚴重,遇清就怕,還沒動手膽就寒了!
為此還專門下旨,將士畏戰不前,戰時不力者,誅九族!
媽的,讓你們和清軍鐵騎干,你們不敢或者干不過,但是去打個空城若還不敢,真真就廢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