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多爾袞行事歷來小心謹慎,行軍打仗更是如此,天上掉餡餅的事通常后邊藏著陷阱,雖然想不出吳三桂耍詐的動機和理由,雖然也知道明廷現如今的確是深陷泥潭,隨時土崩瓦解,但小心使得萬年船。
和帳內諸將商議一番后,便有了決策。
第一,立刻遣探馬去驗證,清軍勢力此時最南已至葫蘆島和寧遠城不過一步之遙,便是在關外那些三山五岳的好漢和他們多少也有些瓜葛,高第若造反了,動靜自是不小,必有消息傳出。
第二,戰機稍縱即逝,當派一支精騎兵做先鋒前去寧遠和吳三桂協商,大軍隨后便至。
多爾袞這是確定要改變原有路線,調頭奔寧遠,收了這個便宜寶貝后,從山海關入關了。
只是這先鋒人馬派誰去呢
諸將紛紛請令,其中以豪格和岳讬兩人為最
多爾袞陷入沉思,寧遠城小,但意義重大,若納入囊中大明在關外國土盡失,番子大清版圖又進一步,更很重要的是他老爹努爾哈赤兩次折戟于此,此時誰若先取了,自是大功一件,意義非凡,也無怪諸將爭先恐后。
可豪格是自己的死對頭,岳讬是代善的二兒子,代善是擁護順治帝福臨的,也算是他政敵,寧遠城意義非凡,這等好事怎么可能拱手想讓,只是若不允,則打壓之心太過明顯。
“十二哥,準我三千軍馬,便讓那吳三桂把寧遠城讓出來”多爾袞的老鐵親兄弟多鐸出列請戰。
多爾袞皺眉,多鐸打仗勇猛兇悍,戰功赫赫,但其是有勇無謀,粗魯暴虐之輩,吳三桂既是乞師,在寧遠開戰的幾率就特別的小,此番前去談判是要腦子的,以他那點智商別說吳三桂能挖坑埋了他,就是豪格和岳讬也能讓他找不到北。
思慮之間,目光在帳內掃了一圈,停留在沉默寡言的阿巴泰身上“老七和你尼堪走一趟”。
阿巴泰是員老將,今年已五十五歲,自小隨他爹努爾哈赤南征北戰,戰功赫赫,卻因他母親身份低微,長期被排斥在最高權力核心以外,這反而一次次骨肉相殘的爭斗,從來沒有波及到他。
但也出身偏房,不為其他兄弟所重,皇太極登基后更甚,比如阿巴泰的兒子侄子有的被封為郡王,親王,可他還是個貝勒,以至于他對皇太極極度不滿,從而在繼位問題上擁戴多爾袞,終于在出兵前夕晉封為郡王。
至于尼堪,也是年輕一代將領中赫赫有名,他爹褚英是努爾哈赤的長子,也是太子,褚英當年被四大貝勒和五大臣告狀處以死刑,當時兄弟中搖旗吶喊的就是大貝勒代善,所以敵人的敵人就朋友。
以阿巴泰和尼堪制衡豪格和岳讬再完美不過。
攝政王下令,各旗領騎兵二千共計八千人馬以阿巴泰為大統領三日內趕往寧遠,余下各旗人馬休整一夜明早改道寧遠
6666
感謝書友支持,請多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