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后所城,后世綏中縣,與正西九十里外深山中的中前所遙相呼應,此時為大明關外的一個屯兵城,只是幾近荒廢,城內有百姓百余十戶,多是去年戰亂之后幸免于難的軍屬和不忍山賊襲擾的村民逃避于此。
作為一個屯兵所,城不大方方正正,墻不高甚至還略遜寧遠城,雖有四門但兩門廢棄被亂石埋沒,僅余南北兩門通行。
多爾袞大軍逼近,小太監應戰,部署周邊,中后所作為寧遠城和山海關中間一個重要的關卡城被重新啟用,進可隨時中轉站,退可殿后,平日可做儲備基地,地理位置極其重要。
先有神機營的十余盞口將軍和百余炮兵駐扎,后有李巖的騎兵先鋒奉命駐守,同時從關內運來的糧草十有八九也儲存于此。
為何糧草不放在寧遠城中呢
主要原因就是城小,糧草要占用很大面積,同時戰時也容易被炮火點燃,一旦火起,不只糧草盡毀,只恐連累整個城池都能被大火毀于一旦,還有就是城破也不至于落于敵手。
這也是為何當初寧遠城的糧草都是儲備在海里菊花島,松山,塔山堡的糧草儲藏在海里的大筆架山上。
步兵營的炮兵進駐中后所的時候,便已開始發動城內百姓筑造工事,百姓聞知有戰事為保家園自也是盡心盡力,日夜不息的趕工,直到李巖的人馬到了后,人手更多。
前后僅用三天時間,已讓幾近荒廢的中后所變了模樣,東西兩門完全封死,南北城門重新加固加厚,火炮架好,士兵上城。
聞山中有賊人,時而就近窺探,李巖和幾個心腹正在盤算要不要行進山一趟給這幫孫子來個下馬威,卻在這時發現有清軍探馬過界便知多爾袞大軍應該要拔營推進寧遠城下了。
商議許久,他最終只是派了幾個手下進了山。
回首南望,山道白雪蒼蒼在陽光下耀眼,不知娘子人馬到了哪里,此番清軍逼近,若能及時而至,適時參戰,爭一份功便算是最好的投名狀了。
李巖一直覺得自己的投降的含金量太低,因為是在戰敗之時,雖明廷這邊并未有什么風言風語,他還是想著立個功證明一下自己的價值。
雖然小太監早已經幾次言辭懇切的表明,若不是他那次臨陣反水,自己和周遇吉等人只恐不妙了
便此一點,功德無量
騎兵在前,步兵居中,輜重在后,浩浩蕩蕩幾十里,泱泱大軍十幾萬自松山堡拔營南下。
幾日休整軍馬體力已恢復如常,士氣也被鼓動的熱血澎湃殺氣騰騰,只嘆天公不作美,刮風又飄雪。
誰知一夜之間,晴空萬里,暖陽如春,便似寒風也小了許多,多爾袞大喜,當真是天助我也,立刻下令拔營朝寧遠城推進。
幾十股探馬一早就派了出去,小則十余人,多則百,明軍近日一直出兵劫殺探馬,吳三桂狼子野心其心可昭
只是多爾袞還有些不解,確切消息傳來,京城的確盛傳高第造反,賊軍逼近京城,但山海關的形勢卻總讓人看不懂,因為總有大小隊伍從關內出來,高第若真造反了,為何會開門放行。
但情報稱前不久在山海關外吳三桂的人馬和高第的確大戰一場敗走回了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