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鐸的騎兵速度的確很快,寅時剛至凌晨三點他已陳兵中后所北邊的六州河畔,隔河遠望城上通亮燈火,嘴角的笑意如夜色一般寒冷,眼神卻又極度不屑,中后所在他眼中不過是一盤開胃菜。
情報顯示,中后所有明軍駐守,但兵力不詳,推斷之下明軍此時已無力分兵太多于此,兩千人足以,且一個廢城重啟沒多少時日,防守力可想而知。
或許如自己所想那般,待天亮時駐守于此的明軍見清軍陣仗,嚇的腿軟,直接就開城投降了。
但投降就行了么
劊子手的名號豈非白叫了,阿巴泰的六千人嗎豈能能白死的。
這小城,若不成廢墟,這城中人若不成白骨,有傷威名啊。
屬下通報步兵主力在七十里外,多鐸皺了眉頭,太慢
雖可下令急行軍,但沒必要,早一步,晚一步都是明天的事,中后所遲早要變成廢墟,早一刻,晚一刻不急一時,無需讓士兵如此疲憊
六州河畔破冰取水飲馬,三千鐵騎虎視眈眈,城上李巖徹夜未眠,舉目北眺,臉色凝重,雙目炙熱有火焰在燃燒殺意隱現,心中巨量滔天小太監虎膽龍威,兵行險著,事事出人意料,真讓人自愧不如,太原之敗,心服口服
李巖強捺心中激動,轉身詢問時辰,小太監讓斥候傳口信與他寅時一過五點是人最最困最乏之時,也是約定動手的時機。
吳中獻的計,如同他的武技一般,簡單粗暴有效
清軍的騎兵和步兵距離拉開的太遠,既是如此,便和李巖各吃各的唄,三千騎兵交給李巖,后邊的步兵小太監吃,雖僧少粥多,但能吃多少吃多少唄
所謂突襲,百變不離宗,無非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往往收獲都是超乎意料的。
結局不管好壞都會超乎意料,比如崇禎四年大凌河之戰時,明軍六千人馬埋伏皇太極和多鐸。
結果皇太極率兩百親兵殺的六千明軍殺的潰不成軍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次是小太監要以五百鐵騎突襲多鐸的六千步兵,結局又將如何
尚有半個時辰寅時便過,卯時五點一至,便可動手,部將秦松旺已經調兵遣將,集兵五千在城門內侯令,只待一聲令下,另有千余人馬已從南門悄然出城,從東繞去敵后潛伏。
一夜急行軍,兵馬疲憊,六州河北畔,清軍騎兵下馬休整,燃起篝火無數,延綿數里,虛虛實實不知深淺,若以篝火推論少則也要上萬。
但李巖早從斥候哪里得到情報,這股清軍總兵力才萬余,騎兵僅三千,這個消息也得到小太監的認證。
三千騎兵,兵疲馬乏之際出其不意殺過去,李巖還是很有把握的
中后所就在眼前,清軍如此放馬飲水,顯然不把明軍放在眼中,因為多鐸深知明軍根本沒膽出城偷襲,有膽子的那個人此時已經歸屬大清了。
多鐸和中后所很有淵源,松錦大戰的起因就和他有關,崇禎十一年皇太極率領濟爾哈朗和多鐸入關,當時祖大壽守中后所,他帶兵偷襲了多鐸,殺的這個劊子手狼狽逃竄,至此結下梁子,引發大戰。
遙望中后所城上燈火,多鐸五味雜陳,此地是他的恥辱之地,當以血洗,這也是為何他主動請纓來攻打中后所的原因,祖大壽已投降他只能拿這小屯兵所來泄恨了。
偷襲呵呵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