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這一消息是之前早就有所傳出的,但此前雖是傳出了科舉制這一概念,但是由于這一概念實在是太過新奇,此前從未有前人提過類似的理念這又和秦國的軍功爵制度有所不同,不過雖然其他方面無一不是新奇,但唯一能夠確定的一點是,大秦的這一新規則定立之后,科舉恐怕是不能夠上戰場拼命廝殺,拿命換前途的文人們唯一一條往上爬的途徑。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認知之下,無數的讀書人都繃緊了神經,將自己時刻處于一種緊繃的狀態,等待著咸陽宮那邊進一步消息的傳出。
而咸陽之中,咸陽宮內,李斯與韓非則是在苦命的進行著習以為常的加班,只不過這一次與以往不同的是,身邊還有其他不少的同事大臣同他倆一起加。
他們這些被匯聚在咸陽宮內的這批大臣,無一不是被嬴政安排的進行著本次科舉的出卷題目。
而之所以會把他們都安排在宮中,就是為了防止考題泄露,直到在他們出完這些試題,本次科舉考察完畢以前,這些被選來出卷的大臣都不允許被離開咸陽宮,而他們所出的試題也是每人寫一份完整的全部的試題,由嬴政進行從中拼湊挑選,最后組成一份完整的試卷,盡可能的杜絕一切可能夠發生的科舉舞弊的現象。
這樣的一個熟門熟路的提議自然也還是李曦這個當初把科舉制這一制度給提出來的“罪魁禍首”給弄出來的。
不過李曦在提出來的時候也是真的沒想過,又一次的把自家親哥給“坑害”了大秦文武百官那么多人,鬼知道她哥每一次有什么事情都不會被落下啊。
而就在李斯的不間斷加班之中,科舉如約舉行。
就在科舉考試當天,按照著時間來算,應當是考生們正在被檢查是否攜帶了多余的不該帶的禁制品的時候,前方傳來李牧的大捷報。
繼在秦國沉寂的幾年以后,再一次復出,李牧仍然是大敗匈奴,再一次的揚名天下,讓天下間莫不是想起昔年趙國文君,李牧大破匈奴十萬鐵騎的風采。
而就在邯鄲郡那邊的邊境李牧傳回捷報的不久以后,分別在原本的秦、燕兩國邊境之處的王翦與蒙恬同樣也是好消息傳回。
彼時剛好是科舉考試將出成績之際,參加本次科舉的考生們的卷子正在由嬴政進行最后的審看,確定下來狀元、榜眼、探花前三名的名單,要說起來的話,其實這也算是一個雙喜臨門之日。
一喜為前方戰線重大捷報傳回,二喜為嬴政新得一批有才之士的打工人。
在嬴政確定好前三名以后,將卷子上糊著考生名字的彌封拆下的時候,李曦有抬眸悄悄的看上了那么一眼,然后就發現,“這第一名,倒也算是個熟人啊。”
看著李曦摸著下巴,輕聲感嘆著,嬴政不禁側眸,有些忍不住道“你怎么誰都認識”
李曦茫然的眨眨眼,甜言蜜語道“誰都認識,但誰也都不熟啊。我只熟悉阿政一個人嘛。”
其實這位被定為了狀元的考生,要說起來的話,李曦也是真的和他并不相熟,只不過是有著那么“幾面之緣”,真的要說起來的話,對方應當是她的扶貧對象才是。
沒錯,這個被嬴政選定為狀元的人,不是旁人,正是此前在李曦從齊郡回咸陽的路上碰瓷李曦,之后被她順手給扶貧了一把的茅焦。
此前一直都沒有聽說過秦國的官場上出現這么一個后起之秀,李曦還以為在歷史的被扭轉之下,茅焦就這么的被沉沒在蕓蕓讀書人之中了。
卻不曾想原來是在這里等著抓住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