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最后打了勝仗,將前來合縱攻秦的五國打的敗退回去,可在此次戰役的影響之下,屆時秦再想滅山東六國中余下的五國,那就又是一個長期,要不斷拖延時間線的事情了。
可如果是先發兵滅趙的話,那么情況則不然
“反觀趙國,”李曦繼續道“就是因為趙國在列國之中,一直都是軍事強橫的代名詞,也是自我秦國愈發強橫以后,唯一敢硬打秦國的國家。即便趙國如今因為此前的事情也開始沒落,但終歸在天下間的余威猶存,所以我秦國才該拿趙國開刀,震懾六國,威震四海。以此昭告天下人,我大秦統一之決心。凡擋路者,殺無赦。”
“何況我秦國以素來都與趙國有所怨懟,自王上先祖昭襄王時期的長平之戰以來,秦朝二國之間本就結下了不可和解的矛盾,雙方的子民皆怨恨彼此國家。這一點想來王上也應當是深有體會的。”
由于當初呂不韋投入重金一路疏通關系將贏異人給撈了回國,以至于嬴政自幼、不更加準確的來說應當是出生起就在趙國位質子,趙人恨秦人,他那時在趙國所經受的苦難是非同一般的多,而這是要算往遠了說起的事情,稍微近一些,只單說這兩年間的話,趙王也是不斷的在嬴政雷區上瘋狂跳腳蹦迪。
“便是昔年不論,只提目下,兩年前趙王聯合魏、楚、韓、燕四國的大王五國合縱,共同舉兵攻秦,一年前趙王不忿合縱慘敗,特此暗中傳召本守邊境之地的李牧回國,領兵再次伐秦,這一樁樁一件件,無一不是在進行挑釁。”
“所以依我之見,”李曦桃花眼看向嬴政,目光灼灼,銳利難擋,“比起殺雞敬猴,我還是傾向于殺猴震懾所有的雞,以至于讓他們再不敢輕舉妄動。這天下間,唯有弱者才會向更弱者揮刀,而強者向來無畏于其他強者,因為他們遇強則會變得更強。”
在戰國末期的時候,秦國趙國兩國就是其他國家眼中的兩條瘋狗,他們全部樂見其成看到秦趙雙方撕逼,但自己對于這二者的打架又唯恐避之不及,心中擔心傷及到了自己這個“池魚”。
所以若當秦滅趙國,那么天下列國雖然同樣也會心生畏懼,可這也只是心生畏懼,而不會像滅韓那樣做著瘋狂反撲,無一不夾起尾巴做人。
換而言之,即便是他們想要反撲,可是韓國的軍事能力如何能夠與趙國的軍事能力相提并論五國合縱,將趙換作韓,那差的可不是一丁半點的戰斗力,韓國的短板太過,直接會成為新的突破口。
而先滅趙暫存韓這件事情,除開戰爭要消耗的軍事方面的考量之外,也還有另外的一點,那就是
李曦道“韓國與他國都不一樣,韓國有韓非,如今他已事秦,王上若是這時要發兵滅韓,只恐留住這位大才。”
嬴政當初把韓非弄到秦國來,是正經的花大代價的趙、魏、楚、韓、燕五國合縱攻秦,其余四國無一不是紛紛割地又賠款,但是唯獨韓國沒有,因為嬴政把那些韓王要賠償的東西都給換成了只要韓非一人。
可如今這人還沒用太久,韓非的才能都沒有發揮出多少,這要是在這個時候把韓國滅了,雖然韓非已經對韓國死心,可滅韓國一事,韓非如何能夠不心灰意冷
畢竟無論怎樣說,韓國終究是韓非出生的母國。而他,是韓國宗室子弟。
而且要說起有大才者,韓國可不單單是只有韓非一人
李曦越講邏輯越加清晰,“待到日后,韓國還會再出現一位才能卓絕的大才,此時他的名字我還不便于王上細說,但此人在未來會被人尊稱為謀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