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下去后,隆明帝對著在場的眾人問道“諸位皆知,北齊欲與我大盛開戰,是戰是和皆可暢談。”
文人主和者居多,可之前有喬微的敲打,以方莫鈞和柳文濤為首的大儒,一反儒家以和為貴的態度。
“陛下,在下以為我大盛國富民強,此宵小之輩當戰之,方不負我大盛國威。”柳文濤高聲道“泱泱大國,豈能退卻”
之后又有方莫鈞等人的捧場,一向以主戰為多的文人此次卻同意對北齊的開戰。
隨后隆明帝又道“主戰的話又該由何人領兵”
這話面前這些大儒和學生就不清楚了,雖然來京很長時間,但朝局到底不熟悉,能作答的只有朝臣。
這些日子主戰之人久久不定,朝野頗為憂心,當然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隆明帝和昌國公別苗頭,昌國公想要用此次出戰換取五皇子的儲君之位以及自己孫女的太子妃之位。
隆明帝顯然不愿意做這個交易。
臣子為帝王盡忠,為國家盡忠本是本分,但到了昌國公這里就成了買賣,藐視皇威不外如是。
只要談起領兵將領,就繞不過昌國公。
在文會上,昌國公還是和之前一樣的說辭,“臣已經年邁,心力體力遠不如前,更何況臣心中掛念孫女,孫女馬上就要出嫁,臣若是不能親眼見到孫女出嫁,怕是會抱憾終生啊還請陛下體恤老臣。”
這番說辭放在朝堂上礙于昌國公的面子和黨羽眾多,除了御史斥責,其他人都不太說話,因為彈劾也沒用,昌國公的功績在那里擺著,帝王都動不得更何況他們。
可在文會上不同,總有些少年意氣風發,總有些熱血青年不畏權貴,還有些志士仁人直言不畏,懟起昌國公來也是言辭犀利。
“學生覺得昌國公此話差矣。”一位及冠之年的青年走上前來,對著昌國公言道“昌國公身為臣子,豈能因一己之私不顧國家生死,不顧社稷存亡,這與賣國求榮又有什么區別”
“君臣死社稷,若是昌國公不能出戰,那就該辭去朝中職務,回家養老才好。”
喬微看著下面的學子,又看了看隆明帝似乎頗為喜愛的神情,就知道這位學子得了隆明帝的青眼,日后怕是要平步青云了。
昌國公什么時候被人這么說在臉上過,在朝中人人畏懼他的權勢,就是隆明帝也對他禮遇三分,何時被人這么當面斥責。
可還沒等昌國公說話,隆明帝就先開口了,“卿不知朝政,不該妄言。昌國公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即便是年事已高,不能出戰,朝中也要榮養起來,若不然豈不是寒了臣子們的心。”
“大盛從不虧待功臣,只要是為我大盛立功,朕和朝臣就不會忘記你們。”隆明帝笑道“朕示諸卿為手足,絕不相負。”
這樣收攏人心的好時候,喬微知道隆明帝絕不會放過,看著短短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學子們紛紛開始抵觸昌國公,被隆明帝的君臣之情感動,心中并無太多的波瀾。
如今這個時代和她的第一個世界不同,第一個世界,君臣之間的等級還沒有那么不可逾越,亂世之中很多臣子抱著和則留不和則走的心態,對帝王的尊崇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