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看著喬微今日似乎感嘆頗多,不明白地問道:“公主怎么想起來說這些了”
“只是想要聊聊此事。”喬微說道。
“對于刁民,臣年輕時也曾游歷確實也見過一些刁民。說實話越貧窮的地方有些百姓越刁鉆,讓人覺得不可理喻。”韓明說道“還記得臣曾經遇到過一個山村,那里的百姓每隔五年都要將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孩穿上嫁衣,然后從山上推下去將女孩活活摔死,這個女孩被稱為山神的新娘,他們還為此舉行盛大的儀式。沒有人為那個女孩感到悲哀,他們甚至認為那是女孩的榮幸。”
“他們以此來祈求風調雨順,祈求山神眷顧糧食豐收。”韓明繼續道“比這更荒唐的事還有,臣就不說了。但不可否認,那個山村真的很窮,比起安州他們貧窮太多,他們一個村子甚至沒有一個秀才,沒有一個讀書人,愚昧又無知,那才是真正的可悲。”
正是因為窮,所以他們為了活下去才什么都愿意去做,他們沒有接受過教育,道德底線本來就低,為了活下去他們可以降低自己的底線也愿意去相信那些鬼神,為了活下去他們可以埋葬自己的良知。
話說回來,如果人人都有錢,誰又愿意去當小偷呢同樣的,如果人富裕了,誰又會去做刁民呢
記得有人說過,人只有一個病叫做窮病。這句話說得她并不十分贊同,但她也無法否認經濟決定道德底線。當然人除了窮會違反道德法律外,還有其他原因,比如教育和社會環境等等,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以偏概全。
“所以你覺得最重要的應該是什么”喬微對著韓明問道“還是堅持你原來的觀念,普法嗎”
“不錯。”韓明說道“依照臣的意思,大盛應該每家每戶都有一本大盛律才對。”
喬微聽后一笑,說實話普法這個觀點她很認同,在她的印象中普法最厲害的朝代應當是明,大誥每戶都有,甚至是科舉考試也要從中出題,全國上下讀此書成風。
對此喬微覺得十分值得借鑒,點頭道“這個觀點不錯,回去后你重新擬一個奏本,本宮幫你遞交給父皇,當然有一點本宮要提醒你,大盛律的字數太多并且十分晦澀,一些有功名的舉人讀起來都有些費勁,更何況普通百姓,還是要想個方法改改好。”
“臣明白。”雖然被提了意見,但是見自己的觀點終于能被重視實施,韓明還是很高興,不過他還是對著喬微問道“那您覺得教化百姓最應該做的是什么”
“是糧食,是吃飽飯。”喬微答道“民以食為天,沒什么比讓百姓吃飽飯更重要了,但比糧食更重要的是法度國策。”想要讓糧食充足的前提條件是一個穩定發展開放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一個時代的改變和發展,不能只靠一個人的力量,而需要整個時代的人一起推動,而她可以為這些時代中的風云人物一個名垂青史的機會。
一個更好的時代可以成就更多的人。
這場對話給了韓明很深的印象,一直到他官至宰輔的時候都記憶猶新,他那個時候也更加清楚,他追隨的公主從一開始就有明確而堅定的目標并為之不懈努力。
之后喬微回去很快甄別和釋放了那些被無辜抓進來的百姓,從而得到了百姓的作證,這些百姓自發寫了萬民請愿書讓喬微為其做主,由此喬微也有了機會徹底清查安州官場和安州的這些豪族鄉紳,這場清查讓安州一半多的豪族被清查,無人再敢對接下來的土地清查指手畫腳,一切都在有理有序地推進。
大盛沒有如魏晉時期的世家高門,大盛的世家需要在皇權下求生,所以她動起手來才能沒有顧慮。至于端王,她雖然處置不了,但暫時看管起來還是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