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還請俞先生考教。”喬微沒有謙虛,她不覺得在這樣的事情上需要謙虛,她還是個孩子,只有表現地越胸有成竹,別人才會越相信。
“那好,我出幾道題你答一答。”俞瑀也沒說什么,身為如今華大的理科化學門教授,俞瑀的年紀比王曄還要不少,是當時前清派出去的留學生之一,也是難得的回國的人才,他在如今華國的化學領域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如今的華大的學科還沒有那么多,化學被劃在理科學科中,不算專門的學科,不稱化學系只稱化學門。
對于中學的內容俞瑀當然是信手拈來,由淺入深,隨著喬微對答如流,俞瑀也越來越驚訝,提的問題也越來越深奧,甚至有些都涉及到了如今華大的大學生才會學的課業。
不過喬微也只是回答了一些最淺顯的,她對度的把握十分好,當俞瑀再提一些比較深奧的題目時,喬微就搖了搖頭,“我只讓王叔叔幫我借到預科的書籍,其他的我都沒讀過了。”民國的大學還有預科和本科之分,很多大學設立一年預科三年本科,當然也有的大學本科四到六年不等。
“你學了多長時間”俞瑀看著面前的喬微也是十分驚訝,天才他不是沒見過,但是這么小的天才還是個小姑娘他確實是第一次見。
“十天左右的時間吧。”喬微想了想道“一共也沒幾本書。”如今的中學學堂雖然也會教化學,但都是最為淺顯和基本的知識,很多中學連化學這一門學科都沒有,只有自然課,當然各個不同地方的小學和中學的課程也是不一樣的,總而言之各地的教學質量和教學課程天差地別,還沒有統一的規范,這化學課的書自然是少之又少,所設計到的知識也是少之又少。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說這個時期沒有所謂的統一印發的課本,民國時期的學生只能手抄教材和課堂筆記,喬微手中的這幾本書也是王曄找人借的手抄本。
知識和書本從古代到民國都是極為稀缺的資源。古代的世家為什么驕矜自持,盛久不衰,就是因為他們在知識匱乏的年代掌握了大量的書籍,在教育上領跑所有人。
俞瑀聽后覺得對也不對,這化學一科雖然中學學得很少,但很多學生卻覺得晦澀難懂,也有很多人堅持以前的老舊觀念,覺得讀書者應讀圣賢書,也就是學文科,才能步入仕途,視化學物理等自然學科為雜學,為下品,雖然有前清的改革和西學的提倡,但還是有很多人對化學等理科不感興趣。
“你喜歡化學”俞瑀問道。
“喜歡。”喬微點頭,“很有趣,當然如果我能夠做實驗就更有趣了。”當然她也知道以目前華國的條件,估計連一個完善的化學實驗室都沒有,但這不影響她進入實驗室的熱情,只有進入實驗室她才能做實驗。
俞瑀見喬微如此說,臉上露出了笑意,他很少見到一個小姑娘這么喜歡化學的,“這些書你這么短的時間內就能融會貫通你的記憶力很好”化學雖然不是一個記憶性學科,但化學也需要記憶力,特別是剛才他在提問一些基礎性概念的時候,喬微的回答精準干練,如果在十天左右能夠融會貫通要的不僅是理解力還有記憶力。
“還可以,一般通讀一兩遍就能背誦。”喬微答道,她不是那種過目不忘的人,但她也確實能做到過目能背過耳能誦,這些都需要鍛煉,比如記憶力,記憶力是可以通過后天鍛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