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良久,桑語最終還是放棄了,“把機會讓給其他人吧。”
不是她高風亮節,實在是現在孩子們還小,明年開學他們甚至沒有滿周歲。
雖然以司徒澤的能耐,能帶著兩個孩子和她一起回城,不擔心距離的問題。
可她聽說大學第一年必須住校,那她能出來看孩子的時間就少了。
四年后就恢復高考了,她可以等,正好那時孩子們也到了上學的年紀,他們母子三人可以一起上學。
“推薦上大學的話,不能選心儀的學校,我還是更傾向于北京的大學,萬一被分配去了別的地方,不是麻煩了嘛。”
桑語這么說著,司徒澤就明白了,她這是婉拒的意思。
司徒澤沒有多勸,不愿意就算了,以后桑語想上了,他也不是不能弄來推薦的名額。
晚上的時候,司徒澤出去了一趟,和周支書把拒絕的意思說了。
他話里話外都是桑語舍不得孩子,等雙胞胎大點再說。
周支書勸道,“機會難得,下次輪到我們村,還不知道什么時候。”
司徒澤懂,“沒事,以后有機會的。”
周支書懂了,他一向有人脈,說不定連推薦名額也能弄來,那難怪不著急了,“既然這樣,那我們就投票選了。”
說投票,那就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包括村民和知青。
當然了,大家心里都有數,不可能選那種大字不識一個的人去,但除了這些,人選也不少。
尤其這一年來,為了進廠,幾乎所有人都上了掃盲班,為了不鬧出笑話,周支書還是劃定了范圍。
在大會上,他把條件亮出來。
“這是選大學生,學成后是要為國家做貢獻的,所以超過四十的就不要了,大家有沒有異議”
眾人搖頭,表示認可這項決定。
知青中就沒有超過四十的,而村民當中,超過四十的人兒子都大了,也沒那個心思去上什么大學,所以這一點還是很寬松的。
“那么第二條,年紀也不能太小,就以十五歲為界限,十五以下就算了,大家同意嗎”
所有人又搖頭,十五以下還是個孩子,不說學識不夠,年紀也小,誰也不放心送出去上大學。
“最后一條,我們有兩個名額,就不分知青或者村民了,咱們分男女,男同志一個名額,女同志一個名額,算不算公平”
知青們有人有異議,這哪里算公平,村民人數眾多,他們投票會更偏向村民。
但還不等他們提出,周支書緊接著道,“這次投票司徒知青和桑知青都不參加,毛云也不參加,在剩下的人中選。”
眾人嘩然,一個個都出聲詢問,“為什么這不公平。”
“就是啊,他們都為村里作出了貢獻,憑什么他們不參加”
說這話的有知青,也有村民,可見三人在村里的威望還是很高的。
周支書拍拍手,“這是他們主動退讓的,大家心里明白就好,原本有他們在,我們不可能選別人,現在他們退出了,所有人都有了機會,對大家來說,就更公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