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是科舉考試的一年。準確來說,今年又是鄉試、會試和殿試的一年,畢竟童試每年都考。
趙旸回到朝堂后,第一件事就忙著主持會試和接下來的殿試。
新科舉考試一開始很難,但是這些年,學子們已經習慣了新科舉考試的難度。不過,話說回來,自從新科舉考試開始后,淘汰了不少學子,為官的人數減少了很多。
得知會試和殿試會試太子殿下主持,學子們非常激動。
自從趙旸帶兵收復了西夏和遼國后,學子們對趙旸非常崇拜。準確來說,他們已經把趙旸當做偶像崇拜。
不止學子們,就是將士們也把趙旸當做大英雄崇拜。
武將們崇拜趙旸很正常,畢竟趙旸帶兵收回了燕云十六州。
趙旸一邊忙著主持科舉考試,一邊等蘇軾、蘇轍、沈括他們回來。
這些年來,蘇軾他們三個人一直在外地。蘇軾之前在杭州,前幾年又去了蘇州。蘇轍一直留在北境,而沈括一直在游歷。不過,三年前,他的父親病逝,他回老家守孝,今年九月份就能出孝,屆時就會回到汴京城。
前幾年,沈括在游歷的時候,豐富了他的眼界和知識,讓他學到了不少東西。他成功地發明出隙積術、會圓術。他還發現了磁偏角,改進了渾儀。關于沈括的成就來自度娘
趙旸回到汴京城后就寫了一封信給沈括,讓他出孝后回到汴京城任職。趙旸一直嫌棄司天監做事不太靠譜,他決定讓沈括回來好好地整一整司天監。
沈括這些年一直在外游歷,如今太子殿下需要他,他當然會義不容辭回來效勞。
趙旸也寫信給了蘇軾和蘇轍,讓他們先回汴京城聚一聚,然后再派他們去別的地方。
蘇軾和蘇轍他們并不想留在汴京城,他們想繼續去外地任職,尤其想去曾經的西夏和遼國的地方。
趙旸見他們想去,自然不會反對。再說,以前西夏和遼國的地方是需要好好管理,派蘇軾和蘇轍他們去,他心里也放心。
至于曹許和王胖胖他們,暫時不會回到汴京城,最起碼這兩三年來不會回來,因為他們要忙著為攻打蒙古和金國做準備。
再說一件事情,狄青一直追擊遼國王室的人。前段時日,狄青成功剿滅遼國王室的幾位王子。至于遼王,據說在逃亡的過程中病逝了。
沒有了遼王,剩下的遼國王室的人猶如一盤散沙。這些人逃到漠北以外的地方,一時半會兒不會再回來。
趙旸讓狄青不要再追擊遼國王室的“殘花敗柳”,讓他去和曹許他們會和,然后好好地整頓一下軍隊,為接下來的作戰做準備。
趁金國還不像幾十年后那么強大,得趕快解決他們,讓他們乖乖臣服大宋。至于蒙古,消滅他們是不可能的,讓他們臣服大宋也不是不可能,但是絕大數蒙古人應該不愿意臣服大宋。
關于蒙古,趙旸想到一個很好的計策。說實話,這個計策借鑒了明朝永樂大帝的手段,就是分裂蒙古,讓他們互相殘殺,絕不能讓后面的鐵木真統一蒙古所有部落。
其實,這個時候,蒙古所有部落還沒有統一。他們之間的關系,有的很好,有的很不好。趙旸要做的就是讓這些部落恨死對方,絕不會和其他部落合并。
之前派去蒙古的人,過段時間就能派上用場。
等攻下金國后,就先攻打弱小的蒙古部落。在攻打的時候,再趁機加深蒙古各個部落之間的仇恨。
自從趙旸回到朝堂上后,宋仁宗雖然每天還是上朝,但是政事基本上就交給趙旸處理了。
雖然好幾年沒有回到朝堂上,但是他處理朝政的事情還是非常嫻熟,大臣們想要忽悠他是忽悠不了的。
今年會試的難度沒有讓學子們失望,和往年一樣難。好在他們已經習慣了新科舉考試的難度,再難也不奇怪。
對了,今年也考了武舉。
武舉考試,也要考四書五經,還要考兵法。當然,體能肯定要考。
考中武舉的武士們,將會直接分到軍營里。沒考中的人,可以去報考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