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已至此。
秦至庸拒絕不了,只能應戰。
秦至庸一改往日的溫和做派,變得雷厲風行,以極快速度的打贏五位高手。只剩下“酒僧”向東來一人,和秦至庸打了許久,最后以平手而結束。
車輪戰六位高手,秦至庸就算想要給他們留面子,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不盡快打贏五位高手,秦至庸還想要和每個人都打成平手,那他的體力,怕是不夠消耗。
速戰速決,是唯一的辦法。
秦至庸和向東來交手,沒有贏,只是打了個平手,算是給永寧格格留足了面子。若是橫掃了她麾下的六位高手,難保永寧格格不會惱羞成怒,找秦至庸的麻煩。
古往今來,小女子難養,此言不虛。
哪怕永寧身為格格,但是她的性格和心性,依然是個小女子。
六位高手的武功,比起秦至庸差了一線,并不是說他們就是弱者。其實,不是他們弱,而是秦至庸太強。
秦至庸的強大,不是強在招數,而是強在了心境和體能上。沒有過硬的心境和體能,就算太極拳的招數再精妙,都發揮不出來應有的威力。
以弱勝強?秦至庸是不認可的。
自古以來,武術拳法,就沒有以弱勝強的說法。就算是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也改變不了以強勝弱的規則。
六位高手的武功拳術,各有優點。
郝爾都的摔跤術,秦至庸覺得可以融入到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當中來。
忍術,硬氣功,棍術,這些精髓都很不錯。以秦至庸的眼力和記憶,看一遍,就能推斷個七七八八,回去好好琢磨一下,就能了解透徹。拳法招數,都有相通之處,秦至庸的武術根基太穩,太扎實。以至于學什么武術,都非常快。
拳法武術,萬變不離其宗。秦至庸的儒家修身之法,足以駕馭這些武功。
只不過,秦至庸還是決定繼續深挖太極拳。其他的武術拳法,了解一下就可以。
博而不精,是大忌。
“酒僧”向東來的馬步功夫,倒是可以學一學。秦至庸覺得,馬步功夫,對自己的修心養生,有著很大的好處。
永寧格格有點奇怪,秦至庸身穿道袍,武藝高強,太極拳功夫厲害得很,談吐更是不凡。可是他說話的語氣和風格,完全不像是個道士,而是像讀書人。
因為秦至庸和六位高手交流武術心得的時候,說的那些拳理,其實大多數都是儒家經典中的理論。
吃飯的時候,永寧格格說道:“沒想到秦先生身為道士,居然還精通儒家的四書五經。”
秦至庸搖頭道:“格格過獎。秦某對儒家的經典,只是略懂皮毛。要說精通,還遠遠達不到。”
此話不是客氣,是秦至庸的真實想法。儒家的修心境界“定”“靜”“安”,秦至庸連最低層次“定”之境界都沒有達到。
可即便如此,秦至庸現在的心境,就足以讓他受益終身。練拳不到兩年,就成為了拳術宗師。心境越高,懂得越多,秦至庸對古圣先賢就越是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