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至庸了解最多的還是儒家和佛家的理念。道家的理念,他接觸不多。秦至庸只是讀了《道德經》和《易經》而已。可是這兩本書,太過于深奧,秦至庸說是得了點皮毛,都是往自己臉上貼金。
張三豐的養生之術,不像秦至庸那樣刻意,那樣精準地控制身體,而是做到“順其自然”。
人的壽命,有極限。想要突破極限,就必須增強身體的潛能,減少身體元氣的損耗。
秦至庸的身體素質已經達到了人類的巔峰,心境更是達到了“靜”之境界,為什么壽命依然達不到人類的壽命極限150歲?
以秦至庸的估計,肯定是自己小時候,生活條件差,營養不良,造成了身體的虧損。
生命潛能,是先天決定,損耗元氣很簡單,可是想要增強潛能和元氣,就相當困難。
秦至庸和張三豐論道養生,時間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
秦至庸站起身來,說道:“張真人的一席話,令秦某勝讀十年書啊。養生,重點在一個‘養’字,而不是追求絕對的控制。”
秦至庸的養生,走的就是絕對控制的路子。
控制筋骨肌肉,控制氣血,控制內分泌,控制細胞的新陳代謝。層層遞進,以求達到生命進化,突破壽命極限的目的。
因為秦至庸覺得,若是連自己的身體和意識都不能控制,那還談什么修行?
可是,秦至庸忽略了養生的真意,就是那個“養”字。更是忽略了儒家中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念。
生命的演化,有些時候,根本就不需要粗暴地干涉,而是要順其自然。
就像是一粒種子,埋入土里,澆上水,種子自然就會生根發芽,給種子一個合適的生長環境,那么種子將會生長成為參天大樹。
身體最重要的部位是大腦。人的精神意識,就是由大腦誕生。可是其他器官,或者說身體的其他各個組織,甚至是細胞,盡管沒有思維,但是它有生命,有生機。有生機,就有潛意識。
大腦想要掌控身體的一切,顯然是不可能,有些時候,身體的潛意識,或者說本能,還會和大腦的意識起沖突。
讓大腦意識,和身體各個部位的潛意識,達到完美的協調,才是最佳的養生狀態。才能讓生命誕生出奇跡來。
和張三豐討論了養生之術以后,秦至庸終于明白了這個道理。
真可謂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萬物并育,是儒家的核心理念,可是秦至庸就是沒有將其運用到養生方面來。
秦至庸深吸了一口氣,放棄了對身體的刻意控制,讓各個部位自然放松,把意識狀態做了個微調。
頓時,渾身前所未有的輕松。
秦至庸每天如履薄冰,克己修身,想要把身體掌控得精細,再精細。以“至人居若死動若械”來要求自己。其實他的身體各個器官,已經出現了疲憊。現在大腦意識不再掌控身體,各個器官組織,自然就感到輕松,發出了“歡喜”的信息。
對身體的控制,和教學生一樣。太嚴格,控制得太死,會讓學生變成學習機器,喪失靈性,缺乏創新力。若是管得太松,學生就會變得散漫,學習不用功,荒廢了學業,將來變成廢人。
其中的平衡點,很不好把握。
道家,講萬法自然,一切向自然學習。當然有好處,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容易迷失自我。
為什么道家高人,幾乎都是太上忘情?不是沒有道理。